[本站讯]3月28日晚,深圳虚拟大学园一楼演示厅座无虚席,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做客深圳国学论坛,畅论儒墨道法系统。
陈炎从系统科学方法入手,通过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的原则,系统阐述了儒、墨、道、法以及相应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孙子等代表思想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分析了先秦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现当代所产生的文化根基的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与思想精髓。
他首先介绍了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他提到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产生很多杰出思想家,做出来很多原创性思想和学说。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用毕生的经历努力推动“克己复礼”的事业,孔子强调以“仁”释“礼”,以“仁”之“内圣”,“礼”之“外王”来保持精神的超越和社会组织和集体的协作。而后只擅“内圣”不擅“外王”的孟子用“性善论”来深化“仁学”,相反地,不擅“内圣”而擅“外王”的荀子用“性恶论”来发展“礼学”。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对“礼乐”持批判态度,其“以道释德”的思想,在内心体验上讲,修复了早期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整体感;在外在行为上,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更为质朴的情感。而老子思想所包涵的遁世哲学和权谋之术的两面性,一方面由坚持“齐物论”而向往“逍遥游”的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老子辩证思想的军事价值则与孙子的兵法思想存在逻辑上的关系。老子主张“内圣”而“外王”,庄子发挥了“内圣”的境界,而孙子发挥的则是“外王”的谋略。
陈炎指出,原为儒者的墨子主张“兼爱”,这与儒家有差异性的“仁爱”并不相同,且墨家的“尚贤”也与儒家的“尊尊”相抵触。而韩非子则是从“贵贱有等”的礼到“法不阿贵”的法改变。至此,儒、墨、道、法的逻辑关系清晰浮现。
陈炎通过八位思想家在图表中的相对排列位置,以直观明了的方式解释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深层次的结构关系和逻辑联系。儒家所代表的伦理哲学、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哲学、墨家所代表的宗教哲学和法家所代表的法哲学,基本满足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要求。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主轴联系中完成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变换,最终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耳濡目染,变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内在思想精髓。
论坛前,陈炎一行考察了深圳研究院,听取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明星的汇报,对研究院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参加了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深圳2013年春季新生开学典礼。在深圳期间,陈炎还与深圳东华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看望了校友代表。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姜文丽一起参加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