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聚焦

《自然通讯》发表李景新课题组最新研究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4年06月11日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系李景新教授课题组完成的“Dysregula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metabolism impairs oviductal transport of embryos”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 10 Jun 2014, doi:10.1038/ncomms5107)。这项研究首次证明内源性H2S信号通路介导胚胎在输卵管的转运,为临床上输卵管妊娠的发生提供了新思路,可为预防输卵管妊娠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H2S是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后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体内有三种酶参与了H2S气体分子的合成,它们分别是CBS、CSE和3-MST。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内源性H2S的合成代谢途径存在于人输卵管上皮,生理情况下产生的内源性H2S可调节输卵管自发性收缩,进而影响胚胎转运。利用药理学及CBS敲基因小鼠实验发现,H2S代谢紊乱可抑制早期胚胎在输卵管的转运,最终阻碍了胚胎在子宫的着床;而外源性的补充H2S可部分逆转上述异常。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输卵管妊娠患者该信号系统明显上调,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异位妊娠的发生。
  该发现被Nature Communications选为当期的Hightlight Article 刊登。(链接:http://www.nature.com/ncomms/index.html

【供稿单位:医学院     作者:李玉蓉    责任编辑: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