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聚焦

彭国翔教授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4年11月17日

  [本站讯]11月16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作了题为“儒学的复兴与当代中国人文学的重建”的报告。全校二百多位师生参加了报告。
  讲座中,彭国翔教授对儒学复兴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到,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学热、儒学热还基本仅限于学术界,而进入21世纪后儒学复兴才真正具备了广泛的社会性。他提倡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儒学复兴,即首先需要在学术、知识层面深入了解儒学,实现儒学学理上的复兴。在他看来,我们至今生活在“反传统的传统”中,只有经过认真思考、理性对比后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只有树立学术、学理层面的“正见”,才能为社会运动提供思想基础。他提出,儒学复兴过程中需要警惕两种问题:一是庸俗商业化,二是被狭隘的民族主义裹挟。彭国翔教授明确支持儒学复兴,但不主张重建“儒教中国”,他认为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其价值都是多元的,儒学应该是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之一,而非解决个人安身立命问题的唯一答案。针对如何实现儒学复兴、当代中国人文学重建的问题,彭国翔教授用“三个自觉”作出了回答。第一个自觉,指要具备深厚的西学素养,所谓中西、古今之分并非一成不变,儒学作为一种对话性传统,需要外部的参照系统以丰富自身,但也要注意西学应作为参照而非标准;第二个自觉,指要具备深厚的古典文献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儒学自身的问题意识,不至于跟在西学身后亦步亦趋;第三个自觉,指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从世界角度看,对儒学等中学的研究是各国学者的“共业”,因此具备了国际视野才能准确定位自身研究的价值。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踊跃提问,彭国翔教授一一作出了回答。报告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教授主持,王学典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彭国翔教授“三个自觉”的提法,并认为儒学复兴也是对西方中心论及现有学科分类的挑战,目的是要重建中国人的价值系统。
   此次报告是儒学高等研究院举行的高端学术报告系列“尼山国学大讲堂”的第十一讲。“尼山国学大讲堂”旨在通过展示知名学者的学术素养及其研究成果,推动古典学术的研究与传播。今后,“尼山国学大讲堂”还将继续邀请海内外国学名家,为全校师生奉献精彩的学术报告。
  彭国翔,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ISCWP)副会长、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咨议委员、Comparative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编委、《中国哲学史》副主编、国际儒联理事等。著有《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重建斯文:儒学与当今世界》以及中英文论文7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学和宗教的比较。
\ \

【供稿单位:儒研院     作者:文/赵丛浩 图/项申    责任编辑: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