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17日晚,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李伯重先生在中心校区邵馆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天’亡大明:新视野中的明清易位”的学术报告。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教授主持报告。
明清易位一向为学术界所关注。在报告中,李伯重教授首先提出,明清易位本来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大明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十分繁荣的国家,而当时的满洲仅是东北一隅。但这样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发生了。针对这个问题,与以往学界及历史教科书给出的如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等观点迥然不同,李伯重教授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天”亡大明。这一解释主要包括两个基本预设,即明清易代分别是早期经济全球化和气候条件导致的“十七世纪危机”的产物。全球化虽然是1990年代的概念,但经济全球化早在15世纪末既已出现。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即是全球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在欧洲发生了“火药革命”。在这里,李伯重教授为听众展示了他在欧洲各国拍摄的火器图片,并对这些火器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他进而根据相关文献得出,正是这些火器技术的传播,大明王朝周边的国家如南面的缅甸、东面的日本,以及远道而来的荷兰对大明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种局面或称之为“大明王朝在危险中”。为了应对这一王朝危机,大明王朝不得不加大军事方面的财政开支。但由于危机过于严重,农民因征税过重而怨声载道、士兵因不发兵饷而大为不满。大明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接着,李伯重教授又以其开阔的学术视野注意到17世纪的欧洲曾因气候的变化发生了“十七世纪危机”,而明代的大量文献同样显示,此时的明代同样出现了寒冷干燥的恶劣气候。就是这种气候导致了一系列“天灾”的出现:蝗灾、瘟疫、鼠疫。而“天灾”的一个直接后果即是流寇的出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由此而起。但是,兴起于东北的满洲人则受“天灾”的影响较小,并且组建了一支使用火器的亚洲战斗力最强的武装,“明清易代”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诚所谓“天”亡大明,非人之过也。
报告结束后,李伯重教授就经济史研究、中外史学比较等问题与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王学典教授作了点评并指出,这场报告不仅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历史教科书的解释,而且提供了一个治学方法上的范本,希望前来听讲的师生从中体悟到“历史解释是如何进行”的启示。儒学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其他校内外师生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供稿单位:儒研院 作者:李长银 责任编辑: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