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物理学院有机光电子学团队在厚膜光伏电输运机制,有机光伏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5.7)。

进展一: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需要开发厚膜活性层,但目前基于零场迁移率的厚膜兼容受体选择是不可靠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新方法,揭示临界长度是决定厚膜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厚膜兼容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Critical length screening enables 19% efficiency in thick-film organic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孟媛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殷航、郝晓涛、张茂杰、孙延娜,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进展二:在推进有机光伏商业化的过程中,器件稳定性成为首要挑战。研究团队表明,电子传输连通性是决定有机光伏器件中电子传输和器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与小分子受体相比,较大尺寸的聚合物受体可能会建立具有卓越连通性的电子传输网络。这些发现将为提高有机光伏性能稳定性的材料选择和方法提供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以“Revealing electron transport connectivity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stability of organic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胡海霞、姜东成,林雪平大学教授张睿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殷航、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颜河,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山东大学齐鲁学者计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