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教育部急危重症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玉国/徐峰团队在国际急诊医学领域权威期刊Resuscitation(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了题为“Sex disparities in receipt of layperson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survival for adults who experience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齐鲁医院急诊团队牵头开展的我国首个全国性、前瞻性的心脏骤停队列(The BASeline Investigation of Cardiac Arrest,BASIC),评估了中国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中旁观者心肺复苏(BCPR)及生存结局的性别差异,对于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术实施率、进一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马静静为论文第一作者,陈玉国教授、徐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心脏骤停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其致死致残率高,是医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及时响应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OHCA患者预后至关重要。BCPR是国际指南推荐的“生存链”的关键环节,也是OHCA患者能最早接受到的干预措施之一。本研究基于BASIC项目,首次评估了我国OHCA患者中施行BCPR的情况及生存结局的性别差异,并为有针对性的改进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
文章显示,我国BCPR实施率总体较低(18.8%),且女性OHCA患者接受BCPR的可能性低于男性患者(女性17.3% vs男性19.5%)。亚组分析显示,接受BCPR可能性较低的女性患者主要是18-44岁年龄段的年轻女性;在有旁观者目击的OHCA患者中,女性接受BCPR的可能性低于男性患者;另外,在没有调度员指导心肺复苏(DA-CPR)的情况下,女性接受到非专业人员BCPR的可能性更小,但在有DA-CPR的患者中,却没有发现性别差异。此外,出院时或30天生存率(女性0.6% vs男性0.9%)及良好神经功能预后(女性0.4% vs男性0.6%)方面,女性虽有低于男性的趋势,但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中国OHCA患者的BCPR总体实施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性别差异。未来需继续进行系统性改进,包括继续提升公众心肺复苏急救培训的普及率和覆盖率、积极推动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已有法律保护的政策宣传等,以进一步提升BCPR的总体实施率;还需进一步改革公众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缩小BCPR实施中的性别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有DA-CPR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性别差异,这表明在有官方支持的情境下,我国民众更敢于施救,且无论患者性别如何,其生存机会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结局是相似的。未来可以最大化利用和强化DA-CPR这一有效措施,如将“识别并克服性别顾虑”纳入调度员标准化培训核心课程、优化调度系统并优先触发DA-CPR、公众宣传中突出“听调度员指挥”的重要性等,从而进一步提升调度指导心肺复苏的比例、效率与质量。应继续开展全国性OHCA注册登记,以动态评估救治质量、及时发现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从而整体提升我国BCPR实施率,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
陈玉国/徐峰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的临床-基础-转化研究,建立的全国心脏骤停BASIC队列已纳入患者超50万例。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 Public Health、Lancet Regional Health、JAMA、JAMA Cardiology、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JACC、Resuscitation、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基础重点专项以及山东大学青年交叉创新群体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