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19日,山东大学学科交叉中心首期观澜讲坛活动“拓界·开新·融淬——2025新声沙龙(玛珈山站)”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本次讲坛以学术沙龙的形式,汇聚一校三地师生共同交流,为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搭建高效平台。

威海校区党工委副书记杨玉在致辞中表示,首期观澜论坛新声沙龙是对威海校区“创新型、特色型、国际型”建设定位的肯定和生动实践,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推动学科交叉育人理念实践,为校区学术生态的建设注入新活力。威海校区副校长刘战强通过机械工程“淬火”工艺开题,以生物学“无籽西瓜”为例,点明学科交叉是打破学科壁垒、完善学术生态的重要举措,期待师生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融合新路径。

汇报环节,学科交叉中心威海校区6位博士研究生立足不同学科背景,围绕各自学科交叉领域展开分享。李进分享了从月壤模拟探索宜居行星建设;袁庆豪在人机对齐里构建“边疆大模型”;杨诗曼和张会亮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太阳射电观测数据中找到自然现象的奥秘,确保时间差的精确性;齐傲用电离层空间天气模型加强灾害预警;梁贵增将电化学尿素氧化反应技术另辟蹊径应用于医学透析。来自济南、青岛校区的学生代表路笃超、刘欢,就本次汇报提到的方法本质、技术应用、价值和评价体系、社会伦理等内容同汇报学生进行了交流讨论。
点评环节,东北亚学院教授苗威,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教授吕英波、研究员聂文锋对沙龙汇报的内容表示支持和肯定,认为同学们立足不同学科背景实现技术与研究的融合创新,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战略思维,同时鼓励大家深耕交叉领域中进一步锤炼创新能力,将个人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产出更多服务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高质量成果。对于未来研究的深入方向,苗威教授强调了“共性中的个性”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中的重要性,吕英波教授援引其他高校实例开拓研究方向,聂文锋研究员建议回归基础学科本身,提醒同学们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关联,持续打破学科壁垒。
研究生院副院长、研工部副部长兼研究生质量保障办公室主任许峰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将持续打造跨校区联动、跨学科融合、跨领域协作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需求牵引、学研输出、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构建,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更多具备跨学科视野、原始创新能力与厚重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姜楠主持活动。
学科交叉中心、威海校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有关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山东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创设“观澜讲坛”系列活动,旨在为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子提供交流互鉴、思想碰撞的平台。“观澜”取自《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立“百川归海,方成其大”之意,既看学问浩瀚波澜,更观时代澎湃潮流,打通文理工医学科壁垒,构建引领前沿的交叉学术高地,驱动学科交叉生态优化,着力培养最具洞察力、最有大局观、敢闯无人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前沿、关键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