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聚焦

吴昊教授课题组在MOFs电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9月12日

[本站讯]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前沿化学研究院邓伟侨团队吴昊课题组在MOFs用于电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oncentration-Adaptive Electrocatalytic Urea Synthesis From CO2 and Nitrate via Porphyrin and Metalloporphyrin MOF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Angew. Chem. Int. Ed.。山东大学前沿化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谭怡为论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吴昊教授为通讯作者。

undefined

undefined

卟啉与铜卟啉实现硝酸根浓度自适应尿素合成及反应路径示意图

电催化CO2和NO3合成尿素以其低能耗和环境可持续性成为有潜力的替代传统Bosch-Meiser工艺的方案。然而,污染源中NO3浓度的差异性以及NO3/CO2电合成尿素所需经历的复杂路径(易诱发生成副产物)两大难点,共同构成了研究挑战。为此,团队设计了既能自适应NO3浓度变化,同时又可促进高效C-N偶联的高性能卟啉基及铜卟啉基催化剂(分别为PMOF和Cu-PMOF)。理论计算表明:NO3在PMOF中通过O原子与中心H原子形成双氢键吸附(Ea = -1.14 eV),而Cu-PMOF则通过一个O原子与Cu中心配位(Eₐ = -1.45 eV)。鉴于CO2溶解性较低,相对较弱的NO3吸附可能更利于C-N偶联。同时,NO3向*NO2的自发热力学驱动转化及后续*NO2与*CO2的耦合是关键步骤,因此团队深入研究了两者预吸附*NO2与CO2的共吸附行为:PMOF对*NO2的弱吸附特性需依托高浓度NO3促进C-N偶联,Cu-PMOF对*NO2的过强吸附表明其在低浓度NO3下更具优势,此时较强的CO2吸附能力可促进更高效的尿素合成。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通过适配不同NO3浓度,在尿素合成的C-N偶联步骤展现出差异性。该工作对NO3浓度的适应性研究为高性能尿素合成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供稿单位:化学院     作者:吴昊    责任编辑:蒋晓涵 赵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