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聚焦

郝晓涛团队在极化场调控光电转换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9月05日

[本站讯]近日,物理学院有机光电子学研究团队利用极化场调控揭示光电转换新机制,在有机光伏和有机光电探测器领域取得新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26.8)。

进展一: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高效的厚膜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仍然具有挑战性,特别是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利用直流电场辅助刮刀涂布对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体异质结薄膜进行形貌调控,获得了良好的垂直相分布,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电子渗流阈值,提高了器件的整体性能。采用刮刀涂布方式制备的厚膜全聚合物器件实现了17.59%的最佳效率,创下该类别最高记录。这将减轻厚膜全聚合物系统从实验室过渡到工业化制造环境时遇到的挑战,并潜在地为有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推进做出贡献。相关工作以“High-Performance Thick-Film All-Polymer Solar Cells Enabled by a Blade-Coating Process Assisted by a Direct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石贝贝、硕士研究生李义赟、博士研究生孙江凯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郝晓涛、殷航,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颜河,武汉大学教授孙瑞、闵杰;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进展二:

近红外材料因其窄带隙本征特性,导致暗电流指数级升高,使高性能近红外有机光电探测器的发展面临挑战。研究团队通过非接触式直流外电场调控受体分子电偶极矩的取向和强度,成功突破了窄带隙聚合物材料的固有局限。基于PTB7-Th:COTIC-4F体系的器件在1100 nm波长处实现了2.45×1013Jones的优异探测率,跻身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已报道的最高探测率行列,在心率和血氧检测、恶劣天气下信息传输、成像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相关工作以“Non-Contact Dipole Moment Electric Modulation Achieving High Performance Near-Infrared Organic Photodetector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石雪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郝晓涛、殷航,乔佳伟;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供稿单位:物理学院     作者:郭依依    责任编辑:蒋晓涵 李治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