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精彩摘要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通报大会的筹备情况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5年08月22日

各位记者朋友:
  下午好!下面我把大会的筹备情况向各位作介绍。
   2010年8月,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决议通过中国史学会代表团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申请。五年来,经过与国际历史学会的充分沟通,在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指导下,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保障下,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精诚合作、携手共进、精细谋划、周密组织,全力推动大会各项工作的筹备运行。至少2000余名历史学家参与的全球学术盛会明天就要拉开帷幕了,现在,我代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组委会对大会有关情况进行通报。
  我的通报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大会筹备有序进行,协调沟通机制顺畅。大会自申办及筹备工作开展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2012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山东大学共同签署关于做好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筹备工作的备忘录,确定了省院校协调机制。
  2015年是大会筹备的关键期,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支持山东大学办好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列入2015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并写入《201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召开省委专题会议,听取筹备工作汇报,要求相关部门全力提供支持和保障。4月2日,山东省成立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为组长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山东省支持保障工作协调小组,22个省直部门和6个卫星会议城市的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办公厅,支持和保障大会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后,省支持保障协调工作小组先后组织召开3次全体会议,指导和协调大会会务筹备工作。省支持保障协调工作小组各相关成员单位与山东大学积极沟通,不断完善沟通机制,加强工作调度,确保各项筹备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第二,完善组织机构,扎实推进会务。自申办以来,山东大学组委会坚持“学术主导、尊重传统、勤俭办会、一流标准”的会务筹办原则,按照国际历史学会和中国史学会对会议的具体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会务实施方案,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山东大学组委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山东大学高度重视大会会务组织工作,全面落实大会承办主体责任。2014年山东大学成立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领导小组和大会组委会(山东大学组委会),下设大会秘书处和学术咨询组。本着有利于大会各项筹备工作的统筹与协调,有利于与山东省、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会等单位的配合与对接的原则,学校加强大会组委会秘书处组织架构,又下设了综合协调、对外联络、学术活动、新闻宣传、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志愿者组织等21个项目工作组,明确职责和任务,强化沟通和协调。在组织架构、人员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举全校之力,推动落实大会会务的工作格局。
  二是精心谋划大会学术预热。几年来,山东大学组委会通过举办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营造学术氛围,积累办会经验。2013年10月,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的“区域文化与齐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会议在济南顺利召开,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对组委会的会务组织能力、会场、入住宾馆、交通都表示满意。2014年5月,山东大学主办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对话论坛”,进一步积累了举办大型学术会议的成功经验;10月,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联合召开“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暨登州文会馆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为2015年大会进行学术预热。另外,专门为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而创办了《中国历史评论》,设立专栏梳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展历史,梳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的百年渊源。
  三是及时发布大会信息。2015年1月和5月,先后组织两场大型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大会筹备的进展情况,让海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及时获取大会筹备的有关信息,在山东省乃至海内外引起了持续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其中,5月16日的百日倒计时新闻发布会后,随即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历史学”研讨会,30多位国内著名历史学家围绕着本届大会在我国召开的意义、本届大会的主题、会议组织原则、会议宣传工作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是组织志愿者为大会服务。学校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760名,分别对接组委会的会议服务、宣传报道、安全保卫、会务保障、外事接待、礼仪服务、综合协调、会展墙报、宗教事务、文化活动、校外文化传播、卫星会议等项目小组,已经完成各类通识业务培训和岗位培训,目前已上岗到位。
  五是构建大会会务服务保障体系。大会组委会建立与大会服务有关的对外联络、外事接待、环境大气、能源电力保障、住宿、卫生防疫、医疗保健、食品安全、宗教事务、文化活动、会展与墙报、通信与网络保障等项目,目前与省支持保障协调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对接联络顺畅,各项会务工作落实有序。
  六是建立大会现场指挥中心,从8月17日开始,大会组委会在山东大厦与相关部门联合办公,建立统一指挥中心,协调处理有关会务事务,保障大会各项议程顺利进行,制定安保工作方案以及相应预案,确保大会安全。同时,在山东大厦设立新闻中心,今天这个新闻中心在这里首次使用。
  第三,学者跃跃参与,学术亮点纷呈。目前,大会总注册人数是2600多人,其中外宾915人,这2000多人分布在9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创历史新高。除中国学者外,报名参会人数超过10人的国家和地区有24人,其中超过30人的国家有9个。(包括美国101人,法国89人,意大利64人,日本80人,德国50人,澳大利亚37人,英国34人,芬兰33人,俄罗斯32人)。一大批名家大师云集本届盛会,从世界各国汇集到齐鲁大地,将留下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线。
  本届大会以“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为主旨,大会开幕式主题为“自然与人类历史”。本次大会设有4场主题研讨,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另外,还安排了27场专题讨论,18场联合讨论,19场圆桌会议,国际历史学会17个附属组织和2个直属组织还分设其他会议,各类会议共计175场。本届大会分济南主会场和6个卫星会议、2个平行会议会场。8月23日-28日,大会主会场设在山东大厦和南郊宾馆。大会议程包括大会开幕式、欢迎晚宴、颁奖晚会、主题会议、专题会议、联合会议、圆桌会议、晚间会议和国际组织会议。29日上午大会闭幕式将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
  与往届大会相比,本届大会主要有以下创新:
  一是凸显中国元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将聚焦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探讨中国发展道路。另外还有8场分会场会议,也是由中方学者主持。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Robert Frank教授曾指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次走入亚洲,对摆脱历史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传统,开辟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将发挥开创性作用,特别是本次大会设置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和“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两场主题研讨,表明了本届大会的重要转折意义。
  二是大会期间举办6地市的卫星会议。大会召开期间,结合主会场议题,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济宁、聊城6市举行卫星会议,探讨内容包括龙山文化及早期文明、蹴鞠与齐文化、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运河文化、泰山文化、城市近代化进程等,将进一步展示主办地的文化底蕴和当代形象,并将有助于探索大会当代社会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设立高水平平行会议,为了把大会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外历史学家的盛会,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将作为平行会议在济南同步召开,届时将有全国150多名教指委委员和历史系主任或学院院长与会。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全国历史学博士后学术研讨会也将作为平行会议在山东大学同步举行。
  四是资助年轻学者参会,增设“研究生壁报交流”环节。为了鼓励更多年轻学子投身学术研究,研究发现并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促进学生学术交流,本届大会举办期间特别设置了年轻学者参会的支持计划,安排了“研究生壁报”交流环节,来自海内外的70多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将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大会将从中评选10位优秀学子给予奖励。
  五是配合国际历史学会设立首届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项,正像刚才Marjatta Hietala教授向大家介绍的一样,这是国际历史学会第一次举办积家历史学奖评奖,第一次颁奖就选择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举办地济南。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奖由国际历史学会创立,得到瑞士钟表品牌积家的赞助,用于奖励因历史研究获得效益而成绩卓著的历史学家。2015年8月26日晚,国际历史学会主席Hietala教授将亲自为获奖者Gruzinski教授颁奖。
   这次历史学大会也将有力地促进山东大学人文学科水平的提升,扩大山东大学的学术影响。在本届历史科学大会上,山东大学动员全校人文社科学者积极参加本次历史科学大会,目前山东大学注册参会人数超过了300人,涉及文史哲政经管法等各个学科,经国际历史学会遴选认定,山东大学作为会议正式代表受邀参与各类会议讨论93人,居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前列。通过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山东大学将结合山东大学的人文学科优势和未来发展规划,切实推动人文学科研究与推广的时代化、基层化、国际化和大众化。
  我们相信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一定能成为中国历史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的里程碑,一定能载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发展史册,也一定能为山东大学的发展带来划时代的机遇。我们特别感谢在过去的筹备过程中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对会议的筹备工作给予的大量报道、介绍、采访以及相关的其他支持,在这里我也代表大会组委会感谢大家,希望在这次大会的举办期间媒体和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以及会议参会者能够更好的密切配合,一起把这次会议办好,把会议的盛况和会议的主题、成果向全世界传播。
  谢谢大家!

 


【 责任编辑:超超 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