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4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教授做客学院“五四”献礼系列活动——“青春有约”教师访谈,与同学们畅谈“学术那些事儿”。此次访谈是历史文化学院“五四”献礼系列活动之一。
方辉首先讲述了自己的读书与治学经历。他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阅读大量著作,养成了受益一生的阅读习惯。而在高考选择专业之时,他希望走出书斋和课堂,寻找文献记录之外的历史,因此选择了山东大学考古学。谈到自己的导师,方辉表示,硕士师从刘敦愿教授、博士师从田常五教授是巧合,更是幸运。两位教授均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基本功扎实,文献功底深厚。让他钦佩的是,田昌五先生提出“父权家族出现是文明社会起源的标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对于考古界是否存在不重视学生历史学和文献学功底的问题,方辉认为,这是由学科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考古学的本土化首先要与文献结合。一方面,挖掘新村遗址和殷墟是历史取向,要证明文献中的夏商周是信史;另一方面,李济、梁思永等前辈利用田野考古理论指导考古发掘实践,使获得的材料更加科学。此后,考古学要解决时空框架问题,建立自己的年代体系,学界转向重视撰写田野实践成果,对文献的关注减少。方辉强调,与考古结合的文献需慎重使用,但慎重不是不谈,文献有其自身的可靠性。
关于同学们关注的陶寺遗址和帝尧的联系,方辉表示,考古发现陶寺晚期有一场革命,战争导致陶寺灭亡,有学者说这是帝舜对帝尧的革命。而文献中按儒家观点,他们是禅让传位。判断这些假说可以用名物解决。方辉以丹朱为例进行阐释,表示名物文献在解决历史地望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访谈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方辉就科技考古、博物馆学、研究生深造和留学等问题一一作了细致解答。他谈到,科技考古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有局限性,必须紧跟学术前沿。他还建议同学们在申请出国深造前,务必设置明确规划。他表示,是否读博要看同学们是否愿意在学术道路深耕,要清楚希望在国外学到什么,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学院团委有关负责人,辅导员及6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