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院新闻

见微知著:外国人为什么研究清末小说?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5年09月21日

[本站讯]“外国人为什么研究清末小说?”在9月20日第31期的新杏坛上,我们寻找到答案。
    来自日本大阪经济大学的日本著名汉学家、著名清末小说研究专家樽本照雄教授,以一场题为《我的清末小说研究——外国人为什么研究清末小说》的讲座,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答的同时,向同学们介绍了清末小说研究的方法以及学术报告的写作技巧。近当代文学专家郭延礼教授主持讲座并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点评。参加讲座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
    樽本照雄教授通过分析自己研究清末小说的学术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思辨论战等生动的实例,围绕着:“学术论文创作”和“清末小说研究方法”两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论文的价值在于新发现”学术论文的创作写作问题一直是研究生们关注的焦点。樽本教授首先幽默地回顾起自己40年前创作毕业论文时与所有毕业生一样的窘境,并由此总结出许多学生论文写作困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在学习阶段所受的教育习惯于解答有答案的问题,而学术论文要求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樽本教授说:“写论文不愉快的原因就是:没有新东西可以发表。”
    然而通过对旧有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新资料的发掘整理,年轻时的樽本教授发现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很少有人问津的中国清末小说领域中,存在着“专家都不能解决,我却发现我知道答案的问题,于是高兴的写出了关于清末小说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樽本教授之所以选择当时备受国内学者批判、学术资料严重匮乏的晚清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相信,“没有晚清,哪来五四”?后来知名的五四作家,即便是当时国内唯一受推崇的作者鲁迅,也是看着晚清小说成长的。“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自己来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研究者越少,越容易有新的东西发现。论文的价值在于新发现。”
    随后,樽本教授详细讲解了“刘铁云《老残游记》二集刊行问题”以及关于“《绣像小说》编者问题同中国学者王家熔所作的学术讨论”,从而阐释了新发现对于学术论文的重要意义。在关于“《绣像小说》的编者是不是李伯元以及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是否盗用刘铁云的《老残游记》”的论战中,有人提出了“如果李伯元是《绣像小说》的编者,那么为什么李伯元会盗用自己在刊发时抛弃的《老残游记》第11回的内容句子?为什么原作者刘鄂没有对此提出抗议?为什么当时的读者在阅读这两部当时都有相当名气的小说时没有发现?”樽本教授都通过细节研究做出了一一回应的解答:
    关于第一个质疑:通过对《绣像小说》停刊时间的细致研究发现,《文明小史》的作者并非李伯元一人,南亭亭长是李伯元和欧阳钜源在写作《文明小史》时共同的笔名,因此盗用文章的不仅是李伯元,还有欧阳钜源。
    关于第二个质疑:通过研究发现,刘铁云为了不暴露真实姓名而不对撤发原稿第11回公开提出抗议,同时刘铁云采用停止为《绣像小说》创作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而且对他文章的盗用发生在撤发停稿两年之后,对《绣像小说》失去兴趣的刘铁云不知道盗用事实。
    关于第三个质疑,樽本教授指出:虽然同为当时比较受关注的小说,但《老残游记》自连载以来有上百种版本发行,而《文明小史》一书直到1955年才发行单行本。所以读者鲜有机会将两本小说比较阅读,因此也就没有当时的读者对这两本书之间的盗用问题提出质疑。
    解答了这三个问题,可以清楚地说明虽然没有编者李伯元自己的断言,编者朋友的证明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仍可以分析出李伯元为《绣像小说》的编者,因为除了他,没有人有撤换、盗用刘铁云未发表原稿的机会。然而最终说服学术论战对手的是90年代初新发现的商务印书馆关于《绣像小说》的广告,从而通过具体可观的新发现的历史实物资料证明了李伯元是《绣像小说》的编者。
    通过对这些小细节小问题研究的事例,樽本教授反复强调了新发现、新资料对于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意义:“论文的价值在于新发现,没有新发现的文章不能称之为论文,一篇论文必须有一个新发现。对已有的定论,新资料也是新发现。新发现是写论文时的最重要的因素。”
    “微观研究是宏观研究的基础”。在讲述“清末小说研究方法”问题时,樽本教授解释了国内学者与外国学者在研究中的区别:“外国人为什么研究晚清小说?因为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关于哪个问题小哪个问题大,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中国的研究者喜欢研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品内容等宏观问题。而我所作的是微观的,是作品研究的基本。我不能容忍的是在一些作品的基本问题上出现的差错,而这常常是中国学者不屑于理会的‘小问题’。”樽本教授认为,作学术研究,小问题上也不容出错,而恰恰是小问题的发现往往带来大问题的解决。研究小问题也正是樽本教授的兴趣所在:“通过挖掘事实来研究清末小说的基本问题,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在回答疑问的过程中就会将问题大白天下。”
    也正是通过三十多年来,对这些国内研究者忽视回避的“小问题”笔耕不辍的研究,樽本教授完成了获得“芦北奖”的《清末民初小说年表》、目前世界上对中国近代小说收录最多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等十余部倍受好评的著作,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清末小说研究的权威。
     最后,主持人郭延礼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学术没有大小之分,只有真伪之辨!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两种研究没有层次的高低之分,只是研究方法手段的不同。学术研究无外乎两种:理性研究和实证研究。日本学者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宏观研究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没有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将“大而空”。年轻的研究者们不要只追求宏观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证研究,不要坐而论道,闭门造车。只发议论,是很危险的。他也强调了:写论文要有新发现:学术研究的生命就是创造,就是发现。没有创造创新的研究不是学术研究。
    整个讲座在轻松的学术讨论的气氛中进行,樽本教授根据切身体会和研究成果进行的关于论文写作的“新与小”的论述,相信会为我院年轻的研究者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  |   ]

【供稿单位:文学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