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上周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第33期新杏坛迎来了一场题为“小说精神与中国之心”的别开生面的报告会,报告由同学们盼望已久的中国《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先生主讲,由我院施战军老师和黄发有老师共同主持。慕名而来的观众有文学院的本、硕、博学生,还有很多来自省内的青年作家。
李敬泽说,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小说,从梁启超提出小说革命算起,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作为专业的文学工作者,会经常面对大众对文学提出的质疑。例如很多人在对现在作家文学创作的艺术创造力、精神高度和技术提出质疑时都振振有词,虽然质疑者有质疑的权利,但并非所有批评、要求都很合理。他说,我们现在的小说发展就处于偏离跑道的状态,但由于跑者和观者都习惯了这种状态所以不自知,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今天的题目:小说精神与中国之心的问题。
李敬泽认为,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中国人想象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李敬泽引用施蛰存先生《石秀》为例,引发我们对以西方心理学手段分析中国人心理、分析中国文学的方式进行反思,他说中国近百年来的小说一直在五四以后所建构的这一套话语系统中,用西方的灵魂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世界作了大规模的解读,却在事实上离我们的中国之心越来越远。我们本来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矛盾做法进行反思,但单从文学角度来讲,就能看出,中国之心意义上小说作品和小说家一直是凤毛麟角,而灵魂意义上的文学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尤其现在,小说创作每到深沉处总要提《圣经》某处云云。但当我们把自己放入其中,反观自身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终极关怀的信念只是文字上的操作,我们的自我反思,并不是现在这套话与系统所能包容的,这就是我们的文学面临的窘境。我们必须警惕中国百年来所形成的那一套话语系统,打破存在于心与经验之间的隔膜,表达中国人的经验和心灵。所以,如何在小说创作上真正认清“中国之心”、贴近并重新走向“中国之心”,应该成为中国现在小说的根本性趋向。
最后,李敬泽回答了在场同学所提出的“灵魂是否包含着中国之心所缺乏的科学性”、“加以时日,二者能否整合”等一系列问题。报告会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结束,到场同学普遍反映参加此次新杏坛活动受益匪浅。
李敬泽,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在当今文坛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巨大的影响,很多观点都曾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文学界重量级刊物的副主编,他曾对推动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发现和扶植青年作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誉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
【供稿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刘卫华 方方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