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院新闻

第一期“阅读时间”专题讲座在政治学院举行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6年04月26日


    [本站讯]4月25日晚,第一期“阅读时间”系列活动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由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通社和山东大学文学协会共同举办,邀请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施战军教授,他为同学们作了题为“小说传统与当代文学创作”的精彩报告。
    施战军说,从中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就一直没有缺少过“等待”、“追寻”、“离别”和“失落”,因为这些“最永久的东西”恰恰是对人的生存状态最好的解读。从《诗经》到唐宋的诗,再到宋的唱词,再到后来的传奇话本,以至明清的白话小说,都在从不同的角度陈述人的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说起来没完没了的东西才是最经典的,一部《红楼梦》,政治学家看到的是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经济学家看到的是一个社会经济的变迁,历史学家、哲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才方能称其为经典。
    施战军谈到,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成了一个“即食”的时代。顾名思义,就是所谓的“快速阅读”的时代。“即食”时代的到来以牺牲了文学本应有的严肃的精神境界为代价。没有人去读经典,反而充斥在社会中的是一大批青春作家和美女作家。太多的人们抱怨经典文学太沉重,太严肃,不如读商业文学那样易懂。于是,一大批的文字充斥着整个社会文化。恶性循环的出现加剧了现代文学的“扭曲”。而如果真的让这些现代作家们正视人的成长、人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往往就是一堆商业性的文字而已,谈不上一点文学精神境界。
    施战军说,文学里最美的东西不是在人们能看到的日光下,而是在日光照不到的褶皱里,这是中国国民的色彩。他谈到沈从文先生《边城》中的意境,那种唯美的环境在作者工作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是作者对自己向往的境界的一种幻想。沈从文将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放在一边,而留给广大读者去判断。中国的乡土小说其实是城里人对乡村生活的缅怀与回忆,根本不是对乡村的真实写照。举例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受到欢迎,正是因为他用笨重的语言给了每一个有农村背景的学生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短却又很长,短的是时间,长的是内涵。施战军教授的精彩讲座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供稿单位:政治学院     作者:傅刚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