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院新闻

仁川大学Hong教授到化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6年05月22日


    [本站讯]应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张人杰博士的邀请,韩国仁川(Incheon)大学化学系Jong-Dal Hong教授于5月8日-10日来化学与化工学院进行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郑利强教授、孙德军教授和化学院院长助理苑世领副教授热情接待了Hong教授。
    交流期间,Hong教授在化学院作了两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为Hong教授课题组近期的研究成果,题目分别为:一、浸渍提拉和旋转涂膜过程中的静电自组装法;二、层层堆积多层膜的光致异构化和重新取向特征。报告一对比了在二维和三维固体基底上层层堆积聚电解质的两种静电自组装方法,浸渍提拉静电自组装法和旋转涂膜静电自组装法。上世纪九十年代Hong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静电自组装技术。从德国返回韩国后,Hong教授课题组成功地开发了新的膜处理技术,实现了快速组装具有良好有序性的多层膜,在高速发展的膜组装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报告二讲述了层层堆积偶氮苯双头两亲分子和Polyionenes分子所形成的多层膜的光致异构化和重新取向特征。研究结果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可应用于全息信息存储、光转换传感器和液晶显示等。
    报告现场气氛热烈,报告结束后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同期来山大访问交流的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所项目负责人Gleb B. Sukhorukov教授也仔细聆听了报告。听众针对膜层稳定性、分子取向角的计算、偶氮苯顺反式异构光响应时间、杂化膜的组装等问题,和Hong教授教授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Hong教授于1991年获得德国美因兹的Johannes-Gutenberg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国际权威人士、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所Möhwald教授指导下主要对多层超薄膜体系进行研究。其后在日本Kyushu大学Kunitake教授课题组对聚合物交互多层体系的制备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3月起任韩国银川(Incheon)大学化学教授,1999年12月到2000年2月期间在德国超薄膜和微观传感研究所任访问学者,2002年到2003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阶段性研究。Hong教授进行有机薄膜设计和合成,用分子自组装方法达到操控分子结构有序性及其功能。研究领域涉及光致变色材料和电致发光材料的静电自组装。]

【供稿单位:化学院     作者:赵军    责任编辑: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