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院新闻

同徐本禹一道支教:访支教归来的王震同学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6年09月02日


    [本站讯]8月31日,记者采访了刚刚归来的赴贵州支教的王震同学,从他那里了解到了支教这一特殊志愿者服务的一些情况,也从他身上看到了志愿者们甘于奉献,不畏艰辛的精神。
    2005年3月7日,作为志愿赴西部支教的在校大学生,王震来到深藏在茫茫大山腹地的贵州省大水乡大石小学,同徐本禹一道负责大石小学的支教工作。“当初报名参加支教,其实并没有什么宏伟的奉献精神支持自己,只是觉得从小学到大学,生活就像平缓的河流,平淡无奇。到一个陌生遥远的地方,去做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给自己飘忽的心灵来一次震撼,也使自己单薄的人生多一份厚重。”
    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支教活动一直都受到了志愿者团体、政府、媒体的多方关注,是志愿服务中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形式之一。王震参加的这次支教就是由团省委联合济南时报共同进行的,驻济高校学生踊跃参与。王震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参与支教的四名大学生之一。在支教前虽没进行什么特殊培训,但这样的选拔已经可以保证参与人员的素质了。
    支教的条件相当艰苦。从大水乡步行40里,翻越5座大山,就来到当时徐本禹支教的大石小学。“黑板是破门板刷上黑漆,漆早已磨光了。几块砖垒起来便是孩子们上课的板凳”。这是王震一进教室见到的情景。
    生活的困难自是不用多说,每个月只有500元的补助,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在那个偏僻穷困的地方,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东西。一年四季的蔬菜只有土豆,有时记者采访时送几包方便面便是难得的佳肴。医疗条件更是极差,一次王震脚上被钉子扎了一个洞,他的学生从八九里外请一个了郎中,因为没有消炎药,郎中先用烧红的勺子灼烧伤口,然后用籽菜油加盐煮沸后,倒到伤口上,疼痛程度可想而知。
    日常工作除了教书以外,他还要和徐本禹一起负责为学生联系外界的好心人资助学费,每天两人6点钟起床,赶四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同时把外界捐助的物品带给学生,下午放学后依然四十里的跋涉。每天八十里山路,王震倒觉得收获颇丰,他让自己的性格沉稳下来,一件小事可以耐心的去做。
    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特殊的聚居形态,每隔五六里才有一个几户人的村落,又因在大石小学上学可以得到资助,吸引远处的学生也来上学,每个学生都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所有的孩子中午是不吃饭的,父母也没有给他们准备饭的习惯。中午只能喝点山泉水,王震和徐本禹去了以后,买了炉子,寒冷的冬天孩子们可以喝到热水了。
    据王震介绍,虽然在他离开前山东没有新的志愿者去支教,但在其他地区还是有很多新的志愿者接替他的工作。那里学校的志愿者没有断过,大家都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这里的孩子做些事情。
    如今,王震已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回首一年经历,无论困难还是收获,都是人和书本无法替代的人生经验。因为有了它,人生才更加完整,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支教的意义,远远大于支教本身。
    的确,人生在世,应该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当年老的时候,梦中有值得回味的记忆。不仅仅是支教,趁着年轻,我们可以做的有好多。]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由安立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