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院新闻

文学院新杏坛: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软着陆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6年09月25日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新闻研究所所长张威教授做客新杏坛第五十一期,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软着陆”的讲座。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冯炜主持。
    张威教授首先援引了发生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他说,调查性报道三个引人瞩目的要素、硬件:一、必须是新闻媒体的独立、原创工作,而不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他人的行为;二、新闻主题是公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三、一些个人、组织企图掩盖事实真相。张威教授补充道,尽管这种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较为经典,但是若要对调查性报道精确定义还需要假以时日。
    随后,张威教授介绍了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调查性报告在中国源自上个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开始的正面报道的传统。1978年改革开放后,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白衣上的污垢》,戴晴的《王实味》等报道开创了历史主义的调查性报道。第二波则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等为代表。结合我国的国情与西方的经典性定义对比,得出我国调查性报道主要软在三个方面,即我国大量的调查性报道发在书、刊上而不是报纸、电视媒体;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在时间上较为滞后;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在很多地方软化。
    最后,张威教授总结说,调查性报道是新闻自由的试金石,我国的调查性报道正处于最好的时期,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乃至现代化进城的推动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临近结束,张威教授还耐心地解答了在场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任珊珊 方方    责任编辑: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