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暑期学校坚持“精品化、国际化、创新型、开放式”的工作目标,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沉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致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双学位、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利用学科优势打造品牌专业,彰显人文魅力。
7月9日,文学院新闻学双学位班正式开课。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新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工作中的基本原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提高学生的新闻意识。在20余天的课程中,主要安排了新闻学导论、新闻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知识。同时,课堂上还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黄万华教授、具有多年采访经验的殷岩等老师授课,他们儒雅的风度、幽默的言语、卓有见地的见解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新闻学双学位班吸引了很多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驻济高校的同学。他们纷纷表示,山东大学文史底蕴深厚,学术氛围浓厚,较之其他高校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竞争力,体现出了百年山大的文化积淀。
文学院暑期学校还注重对学生学术文化素质的培养,增加人格内涵,凸现山东大学的学术气息和人文品格。7月23日开始的首届齐鲁文化访学夏令营旨在促进校际合作、增强文化交流,文学院两位知名教授为三所友好学校的学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体现了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学档次。副校长陈炎教授为营员们作了题为《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三种路径》的学术报告。通过对三种早期文明路径的讲解,指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特点,阐明了西方、中国、印度的文化差异。思路清晰,观点新颖,让人耳目一新。王小舒教授则通过《中国审美文化漫谈》对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浏览式的概括总结,图文并茂,配以主题音乐,把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诗书画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展现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精髓和审美文明。精彩的报告代表了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浓浓的文化底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者严谨务实的学风和精于治学的态度。
文学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文学院组织参加的“山东红嫂”模范事迹寻访专题调研团自7月8日启动调研活动以来,调研团的同学奔赴全省十几个地市对红嫂的英雄事迹进行采访挖掘。从红嫂的口述中以及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照片和珍贵的现存资料中,同学们知道了战争年代的历史实情,亲身体会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民族精神的可贵和可敬。对于已经过世的红嫂,调研团的同学通过其亲友和邻居,从侧面了解到红嫂的个人资料和她们的事迹。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精神品格,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供稿单位:暑期学校记者团 作者:申树欣 段超 魏墨青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