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2日上午,信息学院举行全英文国际化博士论文答辩。此次答辩委员会成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王越教授,韩国仁荷大学KyungSup Kwak教授,清华大学曹志刚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平志教授,山东大学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刘琚教授,山东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江铭炎教授。
参加此次答辩的博士生共两名,分别是张海霞和刘健,他们的导师为信息学院院长袁东风教授。张海霞博士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Institute for Circuit Theory and Signal processing工作,为Josef A.Nossek教授的研究助理;自2004年8月至2006年7月在山东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她的论文题目是《基于MIMO的未来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该论文从MIMO系统出发,针对多用户MIMO多数据流传输链路中属于同一用户数据流经历具有相同信道统计信息的状况,提出了两种基于信道统计信息的预编码设计算法,基于特征空间的分割和基于修正次公共导频信道(SCPICH)波束向量的预编码算法。刘健博士于2004年8月年在山东大学信息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7年,在国家首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下,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跟从Benny Bing教授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他的论文题目是《下一代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MAC协议研究》,该文章以跨层设计的思想为主线,研究了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不同标准的系统跨层设计MAC协议的若干关键问题,并且通过理论和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跨层设计在吞吐量、丢包率和平均延时等参数相对于传统分层设计在性能上的显著优势。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提供了可参考的跨层优化策略,而且还有助于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标准化提供参考
此次答辩过程采用的是全英文陈述问答形式,这在信息学院尚属首次。两位答辩人对各自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陈述,对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有条理的回答,各位专家也对两位答辩人的表现给予了肯定。通过答辩委员会商讨,最后王越教授宣布两位博士研究生均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且成绩评定均为“优秀”并向他们表示祝贺。信息学院为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优秀创新人才,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实行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来,取得显著成果,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获奖博士论文明显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