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心校区电教南楼召开2009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向军主持。研工部部长桑晓旻、研究生院副院长谭好哲到会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研室有关负责人、研究生公共课教师和导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谭好哲首先介绍了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理念和措施,包括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完善质量与保障的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即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学校投入为主,导师给予必要配套,其他相关方面合理分担的基本格局,并将其实际表现与获得的奖助结合起来,增加对研究生的奖助。从而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资源保障。其目的是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其二,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改革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以“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以科研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他从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介绍了学校在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桑晓旻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介绍了学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机制、研究生思想工作、创新实践探索、分类指导、学风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研究生身心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指出物质保障、激励制度、约束机制设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艳玲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情况,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应当注重马克思主义素养、政策水平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规划了研究生三个学年的学习进程,阐述了论文的规范与创新,安排了学院近期相应的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周金龙详细介绍了学院学生管理的相关事务,对请假制度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说明。与会导师们积极发言。有的赞成个性化培养,建议学院开展研究生讲课比赛等活动;有的提出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进取精神、集体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的导师从报到时、日常授课、论文写作、毕业等环节介绍了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建议学院给研究生提供校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有的从“管、教、学、硬件、软件”五个方面分别谈了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理解,建议严把生源关口,开设博士生和硕士生教室,使讲课比赛常规化,增设领导科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争取社会资源,加大原著课时,开设思想史、经济史课程,增设哲学学位和经济学学位等;还有的导师就强调处理好师生关系,强化研究生学识、人格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固定选修课方向,加大选修课份量,加大对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等方面提出建议。
最后,周向军作了总结发言,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对导师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