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8月16日,历史学院四川人文自然遗产调研团走进壤塘,深入棒托寺,参观了棒托寺的石刻大藏经,深入地了解了藏传佛教文化。
棒托寺的石刻大藏经是将《大藏经》整部镌刻在石板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由大小不一的50多万张石片共同堆积而成。其中,《甘珠尔》刻于明朝,《丹珠尔》则是清末时期由60多名工匠用了长达9年的时间雕刻完成的,是国内外稀有的石刻佛堂和藏学经典,也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的石刻藏文大藏经,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在参观中,队员们看到壤塘棒托寺的石刻大藏经严重遭受风化侵蚀,还有一些石片边缘已经模糊,所刻经文有些已看不清楚,部分石片出现脱落和残缺不全的情况。队员们在与当地人的沟通中了解到,将石刻大藏经放于室外是依据藏族风俗,挪入屋内不仅破坏当地风俗,也有可能使本来遭到风化侵蚀的经文,再一次遭到破坏,石刻周围有39座佛塔组成的塔林,石刻大藏经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塔林。所以,具体的保护措施还要等文物专家进行仔细和全面的观测、鉴定后,才能制定和实施。下午,队员们又走进当地一位从事石刻工作的老师傅家中,近距离参观了石刻艺术,也更深入的了解到了石刻艺术。
在此次调研中,队员们领略到了石刻大藏经所包涵的佛教信徒们虔诚的宗教信仰,也认识到这一伟大的佛教艺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王玮珏 责任编辑:志浩 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