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日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沂熠生辉”实践团队在临沂各地市接收单位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分赴临沂市、沂南县、蒙阴县、费县,进行为期一周的沂蒙精神形成与发展调研活动。此次活动在建党90周年的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山东大学关于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的倡议,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有重点地进行调研。
“沂熠生辉”沂南分队通过走访沂南县政府部门机关、马牧池乡常山庄村、青驼镇等地,深入基层了解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当今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当地沂蒙精神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沂南县活动第一天,5名分队队员在花园小区、历山路等居民集中地段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与此同时,网络版电子问卷采用“问卷星系统”,自6月27日起开始面向各队员家乡广泛发放,现已收集到不同地区样本二百余份,可用样本率达到90%以上。此次问卷用不同媒介面向政府研究人员、档案工作人员、文化局专业人士、广大市民、旅游者等。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社会大众整体对于沂蒙精神的了解情况以及不同层次人们对于沂蒙精神的看法。
3日下午,“沂熠生辉”实践团队沂南分队走进沂南县马牧池乡红色影视基地,在调研过程中,有幸和原副总理谷牧牧将军长子刘念远少将、原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之女杨晓青女士、萧华上将之女萧霜女士等革命前辈的后人同行,聆听长辈教导。杨晓青奶奶亲切的说“我的父亲杨希文和山东大学很有渊源,曾是山东大学的副校长。作为历史学院的学生,更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红色理论的历史发展,不能搞八股的军史和党史。”在看到“沂蒙母亲”王桂芳发动全村妇女充当“桥墩”搭木板做“桥”支援前线战士过河时,刘念远爷爷那一声“同志们快走啊!”的感叹,让队员们不禁肃然起敬,眼前俨然是纷飞的战火和连绵的“人桥”。作为队员们“阿姨辈”的革命后人,萧霜阿姨鼓励队员们说,“在党的生日里,你们来到这里是很有意义的,也希望你们能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就落在你们年轻一代人的肩上。”
在县档案馆,队员们来到与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深刻感到要加强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以充分发挥其传承红色精神的史证作用。下午,沂南分队来到县史志办与张国华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历史不能忘记,创造历史的人更不能忘记,当代青年必须要尊重革命历史,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和“无名英雄”都值得尊敬。在党史办,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当地红色资源很充足,但开发还不是特别完善。他们对沂南分队的调研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并赠送相关书籍以帮助沂南分队进行深入研究。
之后,沂南分队来到位于青驼镇青驼东村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旧址。作为当时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中唯一统辖全省的省级民主政权,省战工会旧址的残垣断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行走在这样的环境里,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分队队员们都深刻的感觉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不仅属于革命圣地,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人,是历史的见证者。
历史不是电视剧,史料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补充,去伪存真。一个星期的实地调研或许很短暂,但是,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青年一代才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像沂南县副县长葛继勇和队员们说的那样,“用每一粒米拥军”。从抗战年代发展起来的沂蒙精神有着最基层的群众基础,也是最贴近人民生活,最深入老百姓心坎的红色精神。这是种“人间大爱”,更是沂蒙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