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对于思政课来说,教学改革永远是主旋律。在长期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中,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我们能够给学生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是一种价值追问,关涉的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我们能够给学生什么”是一种事实判断,关涉的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困境和出路问题。我认为,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性特殊规律之表征。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我们首先应该也能够给学生“知识”,然后是“方法”,最后是“境界”。
一是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教育。即教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知识”、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张力的“知识”、大学生在当下和未来职场上能够使用的“知识”,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教育。首先使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社会、观察世界的一种有效分析工具,其次是把马克思主义既当作“显微镜”也当作“望远镜”,最后是致力于让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方法当作“看家本领”。
三是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境界”的教育。即在教学中增加马克思的人格境界、马克思主义真谛和共产党人精神的教育,加大情感投入,在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以理服人”的逻辑力量的同时,也凸显“以情育人”的情感力量。
四是强化“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其中,人生境界的开拓应该是一条红线贯穿教改始终。“知识”“方法”和“境界”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知识”只是“方法”和“境界”的载体,也不是说“方法”不重要,“方法”只能在“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中习得,而“知识”和“方法”都是统摄于“境界”的,这是真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这里,我们倡导马克思主义“食盐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像食盐一样,有时只需要一点点,放到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当中,大学生吃的是菜,但在不知不觉地吃下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就在里面了。这种功效体现在:大学生在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境界教育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动等方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表现为一个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逐步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一是改变了原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形成了新的认知模式;学生反映: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讲。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产生了情感共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现象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正向的变化;学生反映:原来问题可以这样看。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学生反映: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
思政课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向前追溯经验,向后延伸到价值诉求的。我认为,其核心价值诉求是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火种,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价值追求“步步高”的目标,使马克思主义从“知识体系”转变为“认知体系”,继而转变为“认同体系”,最后升华为“信仰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铸魂”工程的目标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