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20日-23日,由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山东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十四届年会暨明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山东大学校领导曹现强,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执行会长左东岭,山东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郭春晓出席会议并致辞。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30余篇,会议论文涉及诗歌、散文、词、小说、戏曲等多种文体,涵盖面广,议题丰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8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位学者、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樊庆彦主持开幕式。
21日上午的大会主题报告分为两场进行。第一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杜桂萍主持、深圳大学教授沈金浩评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在报告“元末明初北郭文人诗学思想研究”中认为,北郭诗人纯审美的诗学观念已脱离讲究道德教化的台阁诗学传统,具有无可重复的独特性。复旦大学教授陈广宏提出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前,韩、柳、欧、苏四大家是一种更为稳定的古文经典模式,也是本朝文章家据以适配唐宋经典的样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书录以王世贞和吴国伦、公安派和竟陵派、袁枚和赵翼这三组文人与商贾的互动为例,探讨明清性灵文学思潮与长江商贾文化共生共融的“风景线”。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认为中晚明活跃的古文词活动试图利用古典文本及其蕴含的知识和思想价值,建构新的知识秩序。第二场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审徐永斌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武道房评议。杜桂萍教授指出钱谦益与袁骏交往密切,一度成为“经济共同体”,相关文学活动是当时文坛生态的某种缩影。上海大学教授饶龙隼以“明代小说散韵结合体制的形成及诗歌叙事体性化”为主题,探讨明代小说书面化之后所羼入的诗歌如何与散文深度融合、协同叙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德建以明代为核心,探讨了采诗制度消亡后由想象与缘饰所形成的采诗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马昕从经学思维与诗学传统切入,探讨了李梦阳与何景明诗论之异同。
 |
 |
本次大会按论文选题的时段先后以及选题涉及的文体分为四组,于21日下午至22日上午分四场进行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明代重要作家、作品的深入解读。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史伟探讨朱熹诗经学的特点及其对杨维桢的影响;暨南大学史小军、彭彩玲专论明代的昭君诗;兰州大学高璐考察明代边塞诗的新变;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运用数字人文的新技术,对李梦阳的近体诗进行分类研究;山西大学张建伟、刘琼探讨元明浦江郑氏的同题集咏;南通大学张祝平探讨天顺成化间精义文体制的演变;青岛大学周潇考察了正统后台阁体文学衰变的内因与表征;浙江大学宋子乔考察了“景泰十才子”称号嬗变和文学活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赵敬鹏探讨了运河空间与明清小说叙事之关系;曲阜师范大学刘相雨细究《金瓶梅》中李瓶儿的相思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徐永斌专论凌濛初的南京冶游历程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广州大学李舜华考察太仓弦索的兴起与沈宠绥的曲韵说等。二是明代文学理论及其与思想、学术的互动。如,南京审计大学司马周论述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的文化内涵;首都师范大学吴铭慧探讨洪武十年文章首臣之选与浙东文人的复杂心态;湘潭大学雷磊、臧洁论述杨慎的张含诗歌批评及其杜诗学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崔振鹏探讨明前期太学制度与文学教育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薛泉考述明代的“宋无诗”观念;安徽师范大学武道房专论王畿的哲学与文学;天津师范大学袁宪泼论述明代复古派诗学音乐性追求的路径;山东大学王春翔探讨李梦阳、何景明诗体观念的演进;首都师范大学王炜、华中科技大学李军均考察“真诗”概念的建构与明清之际的文学生发观;山西大学杨万里探讨王阳明及其后学的“调心游艺”之学;首都师范大学雍繁星探讨明清易代之际诗学思想的逻辑演进;南通大学贾飞论述从王世贞复古格调论到王士禛“神韵说”的发展历程;许建业香港树仁大学探讨晚明汇编式唐诗选本的“知识处理”;西北大学杨遇青论述钱谦益与临济宗三峰派祖师汉月法藏之源缘;扬州大学温庆新通过明清小说序跋考察“四大奇书”的经典建构;山东大学樊庆彦、苏煦雯结合山岳信仰文化考察孙悟空形象之内涵等。三是明代文献的挖掘与考证。如陕西师范大学师海军专论石刻文献对明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淮阴师范学院陈昌云考察新见抄本《大明太祖皇帝御制集》的版本特征和文史价值;安徽大学耿传友探讨安徽博物院藏《吴匏翁手书诗稿》的文献价值;上海师范大学李玉栓探讨日藏十二种稀见明僧别集;华侨大学苗民考察连继芳《鷽鸠小启》的文献与文学批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考察《青泥莲花记》等五种晚明青楼女性总集;中国艺术研究院高明祥考辨柳如是“海上犒师”事迹的史源及其形象;北京大学李远达结合新见《白云道者自述》等论述明遗民张怡的丧乱记忆与文体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吴晗考察《震泽纪闻》的版本演变及所反映的政治立场和创作旨趣;山东大学蓝青考察新见西游记批评文献《西游直指》等。此外,还有关涉域外汉学的研究。如,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海专论俄罗斯汉学家科博杰夫的《金瓶梅》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雅静探究古代朝鲜“八仙”信仰的文学书写及其本土新变等。
 |
 |
22日下午的大会主题报告也分两场进行,第一场由暨南大学教授史小军主持、评议。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伏涤修以“明代人对史剧创作认知的逐步清晰与深化”为主题,从人物塑造、创作目的、创作方法等方面梳理了明人对史剧创作的认知与感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昕以“从志怪到话本”为主题,以“三怪”故事为线索,论述志怪对白话小说的影响,藉以论述白话小说文学性之生发。辽宁大学胡胜教授以闽南丧葬祭礼中的“请经”科仪与取经故事为研究对象,探讨《西游记》成书之前“另类”的“西游记”。山东大学孙学堂教授由王九思“易习”、谪官及其与李东阳之关系入手,探讨文学史关于“前七子复古派”的普遍认知中的“原发性问题”。第二场由湘潭大学教授雷磊主持,安徽大学教授耿传友评议。南开大学教授陈才训以“明代小说批评生态面面观”为主题,以明人笔记所包含的丰富的小说资料为重点,从不同侧面揭示明一代小说批评生态的独特样貌。北京大学教授叶晔结合新出土的《冰川梁先生墓志铭》等文献,还原《冰川诗式》的早期刊传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明代出土墓志的独特性。四川大学教授李瑄由“贰臣”龚鼎孳大谈“忠孝”入手,揭示了康熙敕修《贰臣传》前后的观念差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尊举对唐顺之《钤山堂诗集序》进行了细致解读,并与相关序文对比,探讨文学史研究中使用书序应该注意的问题。

21日晚,学会召开了理事会,增加了部分副会长和理事人选,通过了30余位新会员的入会申请,有效地推进了学会的年轻化,以期积极促进明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大会于22日上午特设“明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高端论坛,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如坚持文学本位、古今中外如何融通、元明清文学之整体观、多文体研究如何打通、原发性问题、研究之精细化与数字人文等展开了讨论。
大会闭幕式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孙学堂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南通大学贾飞、枣庄学院姜克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赵敬鹏分别代表四个小组就研讨情况作总结。复旦大学教授陈广宏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