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3日,由外语学院翻译系教师主持开设的“地方中医药历史、文化与国际传播”暑期学校课程于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宏济堂正式开讲,课程为期两天。同时,学生暑期实践项目“山东地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振兴社会实践”、“中医药历史文化传播研究与社会实践”正式启动。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并期进行。学院党委副书记、实践项目思政导师魏鲁鸿,实践项目指导教师谢冰冰,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华,济南宏济堂博物馆馆长郑晓燕,山东省翻译协会秘书长李彦文出席了开班启动仪式,20余位同学参加了本次学习与实践活动。
山东省“百名馆长讲宝藏”十佳讲述人郑晓燕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宏济堂的悠久历史、宏济堂西号建筑整体风貌和文化底蕴,同学们听取讲解,观摩宏济堂西号这座百年老建筑,深入了解其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与历史文化内涵。
宏济堂特聘医师张利琴讲授中医中药基本常识,包括整体论治、辩症论治、寒热、阴阳等中医学说以及中药学基本学说。宏济堂资深药工周媛带领同学们学习了中药调剂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认识中药调剂基本工具,手持戥子抓药称药,打包中药材。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调剂制作酸梅汤,学习中药调剂的同时,通过实践体会药食同源的中医理念。

加工炮制技艺资深药师张从飞为大家示范水丸的制作,并指导同学们制作水丸。特邀专家孟昭阳教授为大家带来情志与健康情绪管理专题课,结合大量国内外翔实案例,带领同学们学习如何合理管理自身情绪,保障身心健康。
7月4日,同学们在谢冰冰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与中医药相关的国内外主要形势与政策、中医国际传播的基本现状,以及中医历史文化调研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宏济堂中号,深入了解宏济堂服务社会的现状及其对于充实社会医疗资源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同学们来到位于普利街的宏济堂中医院,特聘专家张红星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了中医“香薰疗法”,并指导大家制作“疏肝解郁”香囊。

针灸专家万红棉主任介绍了冬病夏治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国针灸的历史及其国际传播情况,并讲解了三伏贴、针灸和艾灸的基本常识、类别和应用场景。

最后,翻译系谢冰冰和同学们开展总结研讨,梳理本次所学、所感、所想,同学们一致认为,多年来,我国始终重视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振兴与国际传播,山大学子有必要通过对中医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自信,牢固树立“中国好声音”的国际传播意识,积淀传统文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从自身做起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