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1日至2日,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护理教育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论坛”(NETTER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本次论坛以“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师资·一流实践”为主题,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路径。

受邀出席论坛的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王维民,教育部护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尚少梅,教育部护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孙宏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编审王凤廷,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党工委书记、齐鲁医院党委书记、教授陈鑫。众多医学教育与护理教育专家、国内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负责人及教师近400人参加论坛。

论坛开幕式上,王维民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意义,表示论坛为医学教育与护理教育搭建了桥梁,增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交流与创新,对学科发展、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尚少梅教授线上致辞,认为强教必先强师,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大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护理教师队伍,是实现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孙宏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为高等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护理学科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探索如何将优势专业和精品课程打造成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在课程、教材、师资、实践四个层面协同提升。王凤廷在致辞中阐述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为医教研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多年来深耕教育出版,整合优质医学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教学研讨与师资培训将新时代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汇聚护理教育的不竭动力。陈鑫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培养水平是医学教育质量衡量指标中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新医科布局的关键动力,此次论坛将成为凝聚合力、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开幕式展示了《护理模拟教育》《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第4版)》《护理教师必读(第5版)》三部兼具理念创新和实践意义的护理教育译著推介视频。《护理模拟教育》由尚少梅教授主译,后两部由孙宏玉教授带领全国多家护理院校的专家团队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论坛上举行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护理学本科规划教材(第3轮)新书发布仪式。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护理学本科教材的建设始自2000年初,一步步成长并摸索出独具北医版特色的护理教学体系,实现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配套数字教学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建设。护理学本科第3轮规划教材以护理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纲领,注重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双向滋养与整合,新增《老年护理学》《助产学》《护理信息学》《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等内容,本着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深化岗位胜任力培养。

开幕式完成第四届论坛承办交接仪式,论坛的“接力棒”由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院长王克芳交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高静手中。开幕式由王克芳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医学教育部主任、副编审赵欣主持。
7月1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由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张立力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赵岳教授主持。

王维民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发展”的报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分析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详细讲解了教师胜任力框架、教师胜任力评价方法、教师发展的课程建设及培训等内容。

孙宏玉教授以“护理学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教材建设”为题,探讨了护理学本科教育的重点工作、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以及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的建设,引发对护理教育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的思考。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文民刚的报告题目是“润物无声风化于成:新型数字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索”,从数字化层面分享了南方医科大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经验与实践流程,为我国护理人才实时教学评价提供了参考。

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授王立祥以“齐鲁医学课程建设”为题,详细讲解了齐鲁医学院医学整合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阐述了从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到混合式教学到在线开放慕课建设等整合、在线、国际化课程实现路径。

大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安力彬的报告题目为“护理教育项目评价与认证”,解读了评价的相关概念、评价的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护理院校认证相关内容。
7月1日下午的主题报告由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教授李瑞玲,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范宇莹,大理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副教授付艳芬,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副书记、院长刘芳主持。

王克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方法、课堂教学的转变、教学策略与教育目标、评价层面出发,分享了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法。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唐四元的报告题目为“基于交叉融合的护理学科发展思路”,解读了护理学交叉融合的意义、护理跨学科研究现状、护理学交叉融合的优势,以及护理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实施路径,以期打破护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

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程瑜的报告题目为“照护人类学理论与中国经验”,讲解了叙事医学、文化相对观等概念融合于护理学的中国经验,解读了人类学相关理论与护理学交叉复合的优势及作用。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吴红斌的报告题目为“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的规划与申报”,从医学教育课题的类别、医学教育研究的多学科基础、选题来源、课题规划、课题申报角度梳理了医学教育课题的设计路径。

赵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护理专业硕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课程设置”,讲解了从注册护士到护理硕士项目、入门级护理硕士学位项目、临床护理领导者、高级实践护理硕士学位项目、针对职能角色的护理硕士学位课程设置。

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学科带头人、教授王桂云的报告题目为“坚持专创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护理人才”,重点介绍了重构课程体系、筑牢支撑平台的专创融合举措,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融入护理人才培养全过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与康复学院副院长、主任护师曹英娟的报告题目为“临床基地建设助力医院护理学科发展”,介绍了以优质护理为基础的研究型临床护理团队建设,通过激发创新教学举措、强化过程管理,助力护理学科人才培养。

赵欣副编审的报告题目为“新医科和教育学双重逻辑下的护理学教材建设”,分享了从新医科和教育学出发的教材定位思路,对中外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介绍了将新理念落地的北医护理教材。
7月2日,论坛设置两个工作坊,工作坊一主题为“护理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二主题为“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工作坊一的坊主为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周芳、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杨晔琴。大连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文涛以大连大学护理学专业为例,分享了综合性大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介绍了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一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等内容。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高静基于护理临床思维培养,分享了模拟教学改革及建设的实践思路。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罗尧岳针对常见病证,分享了跨学科团队在中西医临床护理思维训练中的整合教学模式探索。周芳教授重点分享了护理本科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及学生评价。杨晔琴副教授以老年护理微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了影响课程设置的推动力和问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管技师管静分享了护理模拟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工作坊二的坊主为青岛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王爱敏、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李玉丽。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林梅分享了基于案例教学的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培养方法,列举了教师的案例和问题设计思路、引导学习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蒙景雯围绕护理师资遴选、师资分层培训、职业素养教育、激励机制、多维度评价五大方面,分享了人才培养体系。王爱敏教授分享了技能竞赛的工作部署、竞赛工作开展、专家评价,讲解了基于技能竞赛护理临床案例的编写流程。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教授许红梅展示了院校协同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构建,以及如何推行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王晓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介绍了临床教学查房如何设计、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价。李玉丽副教授梳理了课程思政的内涵、设计要素,重点分享了临床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实践。
本次论坛汇聚多方教育专家学者,搭建了宝贵的经验分享、交流研讨平台,分享了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念与经验,谋划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的路径,促进了护理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