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级团支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精神,广大材料学子反响热烈。

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从红船到宇宙飞船,从东方红到天宫系列载人空间站,中国航天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作为材料青年,更应立志弘扬航天精神,以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知识运用到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去,将青春融入到民族、国家、时代前进的浪潮中去。2019级硕士研究生韩蕊作为学生代表,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回信内容。韩蕊表示,从神舟十二号起,空间站建造开启新征程,对各种航天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她的导师周传健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突破了用作航天器结构密封件的硅橡胶关键技术,团队的橡胶和神舟、天宫一起踏上了探索宇宙的非凡之旅。在太空中,小小的橡胶圈以柔韧之躯抗千钧之压,在超低温、高辐照的极端条件下坚守“岗位”为航天器在轨飞行全过程筑起了可靠的密封防线,这也正如所有在岗位上不畏艰苦默默奉献的航天人,没有他们的无私努力,就没有中国航天的宏伟成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是党和人民对亿万青年的信任与嘱托。当代青年与强起来的中国同呼吸、共成长,血液里始终奔涌着与前辈一样的爱国激情。2021级硕士研究生高晓菲表示,青春因为理想而澎湃,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航天战线上的青年朋友正是新时代青年奋斗逐梦的一个缩影。无论是神舟飞天,还是“嫦娥”奔月,抑或“天问”探火,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与国家荣誉的深情绽放。以航天战线上的青年们为楷模,广大青年要接好民族复兴的接力棒,高举理想的旗帜、坚定奋斗的雄心,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为青春打下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时代底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是青春应有的姿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需要一辈又一辈人的奋斗,在奋斗中走向胜利,青年有何姿态,国家就有何姿态。2020级硕士研究生钟思佳谈到,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无数青年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经历一场特殊的成人礼;当滔滔洪水汹涌而至,无数青年不畏艰险、挺身而出,抗洪一线上,闪烁着无数青春的脸庞。作为新时代的材料专业的新青年,也要学习“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1级硕士研究生孙溪蔓提到,从回信的字里行间,大家不仅感受到了航天事业的进步,也感受到了寄予青年的殷切希望。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成立火箭研究机构到建设天宫空间站,从古至今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一代代航天人通过不懈奋斗、攻坚克难,树立了一座座里程碑,创造了一次次辉煌成就。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突破,砥砺前行,矢志奋斗,用自己的“青春梦”助力伟大的“中国梦”。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前方的路会有曲折,但也充满希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既生逢盛世,也重任在肩,更当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广达谈到,每每读起回信,便会深深自豪于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也会更加钦佩为航天领域、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的各位先辈们,他们用青春建设祖国。先辈们将建设祖国的接力棒传递给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培养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2020级硕士研究生郭子豪提到,“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川副教授说,回顾“羲和号”的研发历程,他深切体会到一项重大任务的成功实施需要研发人员的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我们唯有踔厉奋发,方能不负韶华,接下来将秉持初心,笃行不怠,为提升我国在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航天强国建设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