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秉持“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形式,坚守专业助人的使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拍摄短片《凝聚社工力量,战“疫”一往无前》,既展示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担当作为和价值理念,也为“融合式”实践教学打开了新思路,凝练了好做法。此次实践教学活动由社会工作系付立华、任丽新、张洪英等老师指导开展。
依托社会工作实验室,用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服务效果。最初,学院社工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学生依托“哲社学院新文科社会治理实验室---社工实验室”,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方法,开展了“守望相护,朋辈互助”活动等小组工作及个案工作。针对在校同学现阶段的思想波动、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有效缓解了同学们的焦虑情绪,同时通过增能活动,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社会工作融合教学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实验室集观摩、教学、情景模拟仿真、实务互动、案例重现等多功能于一体,利用现代融合技术创建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平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抽象理念与实践经验之间的整合。
实施“社工+志愿者”联动的实践方案,以温情守护校园。自学校实行封闭化管理之后,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转为“线上”进行,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也由实验室和实习机构转向了露天体育场等场所。在老师们“线上+线下”的专业指导下,社工专业学生扎根本土性服务理念,精准捕捉师生需求并对接服务资源,实施“社工+志愿者”联动的实践方案,使校内志愿服务更高效。社工专业刘前、潘先耕同学作为退役士兵,积极链接其他退伍士兵大学生资源,组成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校园三公里——环校园健步走”“防身术教学”等多项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组成宣讲团,接力宣读《坚定信心 珍重万千——致全体山大学子的倡议书》,科普“动态清零”这一总方针的必要性,通过疫情知识普及、防控技能和防护用品使用培训等工作,激励同学们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拓宽专业服务范围,将防疫服务延伸至社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辐射作用,社工服务不仅在校内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让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从校园走向社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招募、引领志愿者,积极开展“社工课堂,接力奉献”活动,义务为教职工子女、一线社区工作者子女等开展学科课业辅导、学习习惯养成、情绪疏导等多项服务。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灵活调整服务形式,精准对接服务对象需求。服务不仅关注本校师生,更能减轻一线防疫工作者的家庭教育负担,为冲锋在前的奉献者们解决后顾之忧,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全面胜利。
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社会需求,深挖学科优势,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融合式”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不同方面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性、片面性,将教学、科研、实习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融合,在每一个环节都加入了实践教学,坚持纵向反思和横向实践结合,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获“知”,在实践教学中得“觉”,最终投身于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行”,从而实现“知-觉-行”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