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落细落实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1日 17:29 点击次数:

[本站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国重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广大而尽精微,从“广”、“大”、“精”、“微”四个方面着手,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落细落实。

善谋实干,解决发展“大”计

国重室自2017年进行综合改革以来,始终贯彻国家和山东大学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总体布局、体制机制、评估评价等各领域各层级改革,在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3F68F

为适应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2021年6月,国重室推出综合改革的2.0版——《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学术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群体建设方案》,改变原有的单枪匹马、条块状科研范式,以国家目标为牵引设置科学命题,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指导下,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来到国重室的平台,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在科技重大专项攻关中闯关夺隘。经严谨的申报、答辩、评审、签订任务书等环节,2021年9月,首批5个创新群体项目正式获批立项。这5个项目对标重大疾病防治、低碳生物制造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国家重大需求组织攻关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国内外微生物、海洋、医药等各学科领军人才,大家共同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在以新的模式开展合作两个月后,科研人员即对这种组织模式有了很多正面的反馈。总结来讲,创新群体和学术团队解决了科研人员三大诉求:一是解决为了什么目标而工作的问题,此前每个人的研究目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小、散、乱的问题,现在是面向国家需求框定研究目标,有了导向,发力也就更精准;二是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科研投入,为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创造了良好环境,对事业刚起步的青年研究人员的帮助尤为明显;三是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共事的机会,不仅能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学术产出,积累高水平的学术经历,更有助于培养一生受益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拓宽格局,扩大事业“广”度

围绕建设创新领军人才汇聚高地、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基地这一主要目标,国重室不断拓宽视野、创新理念,多维度思考事业布局,多层次提升社会影响力。

51D4B

学术声音传播广。由山东大学主办,爱思唯尔与国重室合作创办的开放获取期刊Engineering Microbiology(《工程微生物学(英文)》)于7月8日正式上线。Engineering Microbiology以创办世界一流的微生物领域学术期刊为目标,以提高微生物产业应用价值为导向。期刊编委会由来自10个国家的29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向广大作者提供专业严谨的同行评审、快速发表服务以及金色开放获取出版支持。开刊至今,期刊一直重视稿件的质量保证,优先对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稿件邀约。目前期刊已上线文章2篇,正在准备上线文章3篇,另外还有处于同行评审阶段及已约定的稿件共计30余篇,为今后的卷期提供了稿源保障。该刊的创办将有力提升山东大学和国重室在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拓宽国重室科研人员和学生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渠道,在国际学术舞台传播中国微生物科学工作者的声音。

科技服务范围广。2017年综合改革之初,国重室即组建了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组织专人分析山东省内各地市重点行业需求和室内各项技术的成熟度,建立了高效精准对接平台,推动校地校企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服务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2019年国重室与4个相近方向的企业国重联合组建的“蓝色经济区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类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带动了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起了一套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应用的贯通型全链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服务山东战略的提出和持续推进,“一部门一平台”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仅今年国重室就举办校企校地合作交流活动24项,包括主办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发酵领域全国性、地方及行业交流会议3场等,不仅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还搭建了行业上下游的交流平台。国重室在生物技术行业内的口碑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今年又签署了3项与青岛啤酒集团、华熙生物集团以及齐鲁制药集团重大战略合作协议和1项与清原农冠公司的研究生奖学金捐赠协议。截至目前,今年新立项的横向项目合同总经费已经达到了2181万元,接受实物捐赠和奖学金捐款约160万元,让师生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科普受惠群体广。定期向公众开放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但之前的公众开放活动多限定在科技部要求开放的科技活动周,科学普及的作用比较有限。近两年,国重室不断探索将公众开放活动推向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打造了科普品牌活动“启梦微来”,根据中小学或其他社会团体的需要定制科普研学活动。

2020年11月,国重室组建了一支由6位专家组成的科普宣讲团,今年4月份获批了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随着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增强和平台的搭建,国重室的公众开放活动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济南、青岛甚至成都等地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科普讲座及形式多样的公众开放活动,让近3000余名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走进了微生物领域的科学殿堂,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在公众开放活动中受惠的不仅是社会其他单位和公众,校内很多教工子女也通过集体组织和个人报名的方式参加活动,他们在活动中除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多了一份对父辈所从事事业的崇敬。

找准短板,提高服务“精”度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重室下大力气对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业资源库”,多方面提升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升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重室高度重视国际化课程建设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本年度已有3项国际化课程获得学校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建设立项资助,并已列入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在此基础上,持续性进行了3项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全面建设,并进一步推进了其它相关课程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工作,研究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及其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构建“就业资源库”。国重室通过对历年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硕士研究生每年约有60%最终签约单位为企业单位,其中约20人选择济南、8人签约青岛,历年数据较为稳定。在对2021届毕业生择业情况进行为期一年的调研与观察发现,毕业生择业签约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焦虑等现象出现,是因为对个人发展目标、就业市场均缺乏必要的基础信息储备。针对以上情况,国重室组织专门人员对相关专业有招聘需求的企业信息、招聘岗位进行了梳理,完成了一个包括204家用人单位的资料库,并与省内较大规模生物企业、尤其是青岛市生物企业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定期沟通联络机制。国重室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多批次、多形式组织毕业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助力提高毕业生“留鲁”、“留青”比例。

有温度的服务,推出暖心“微”十条

为群众办实事,只有在落实、落小、落细上做到位,才“实”到群众心里去。小切口里办大民生,国重室从小处着手,推出暖心“微”十条,让师生普遍受益、直接受益。一是强化正向引导和激励,把关心落到实处。国重室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全院新聘教职工入职仪式和元旦晚会等活动,为新入职教工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新入职教工较快融入集体,增强归属感。二是做实人文关怀,凝聚团队力量。每年定期策划教职工荣休仪式、“三八”节插花活动、秋游登山、午间瑜伽课等活动,对师生思想上关注、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健康上关爱,着力疏导师生心理压力,以细心暖人心。三是实行首问接待制和“AB岗”工作制,让师生少跑腿。无论何种类型的业务均由首问接待人负责处理,将相关手续和流程一次性告知,或者提前在微信群内发放一次性告知办理流程,不让师生“多跑”。四是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通过“一站式”办事大厅提供党务、人事、科研、资产、财务等政策咨询和代办服务,不断改进机关作风,推动实现“两不出”。

五是实现行政审批“信息化”。利用“钉钉”工作平台,实现了会议室申请和使用、盖章业务审批的信息化,进一步简化了办事流程,提升了服务效率。六是设立“微光驿站”便民服务站点。便民服务站点服务项目包括饮用水供应、手机应急充电、应急药箱、爱心雨伞、文明引导等便民服务,促进了基层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七是多渠道收集师生意见,提高工作透明度。通过教代会、工会、“意见箱”等多渠道及时收集、反馈师生意见,推动国重室信息公开,提高了工作透明度。目前已针对大家反映的问题,对垃圾桶放置位置、院外草坪围栏、屋面漏雨等问题进行了整改和落实。八是行政团队开展“服务上门”活动。为各团队发放便民服务联络纸、急救箱、护目镜等,针对实验室仪器耗材管理、信息化系统使用、财务报销流程等制作个性化PPT课件并进行宣讲,提升了精准服务的实效。九是加强文化建设。建设了文化长廊和“四区两室”,包括1个党员活动室,1个教工之家和4个研讨交流区,实现办公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学习有去处。十是多种形式实现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通过举办国重室开放运行25周年纪念仪式、王祖农先生雕像落成仪式、党建联建等系列队伍建设特色活动,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开展党建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我为群众办实事”只有“更优解”,没有“最终解”。在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国重室将始终脚踏实地,以实干不断增强师生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供稿单位:微生物研究院    作者:张伶俐    摄影:李媛 刘泽兴 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吕婉茹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