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国际中文教材的内涵、分类与功能”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02日 19:20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8日晚,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国际中文教育系列讲座“国际中文教材的内涵、分类与功能”,主讲人为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外请行业教师、北京语言大学编审梁宇。国教学院副院长王彦伟主持讲座。

梁宇首先围绕“教材”这一核心概念,采用案例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形式、功能和范畴的教材,分析了目前教材发展的动态化、数字化趋势。她认为,一本完整的教材应该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内容,二是系统化的知识技能体系,三是实现教材价值、发挥教材功能的教学过程。具体到国际中文教材,梁宇通过与国内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了其在网状型结构、培养听书读写技能、培养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交际性等方面的特点。

梁宇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到走出去的“汉语国际教育”,再到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材也在同步发生变化,内涵愈加丰富,可以分为对外汉语教材和海外中文教材,其中海外中文教材又包含中文作为外语教材、海外华文教材等。她将国际中文教材视为集合汉语言要素和技能、汉语言文化传播和跨文化对比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复杂有序的系统,并从教学性质、学习者年龄、学习方式、汉语水平、交际技能等十个角度对国际中文教材进行细致分类,进而为教材的研发、使用及其研究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梁宇进一步分析了教材的功能。她认为教材功能是由教材属性决定的,一本好的教材应具有一般属性,如工具性、系统性、科学性、发展性、教育性、规范性等,而教材的本质属性是教学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材的基本功能是教学功能。另一方面,教材的功能还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前者包括对教师、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影响,后者是指对学科建设、中文国际传播事业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了国际中文教材的积极作用后,梁宇提出,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的优势和特点,降低教材使用对有关教学要素可能的限制,是国际中文教材的使用者和研究者需要关注的命题。讲座最后,梁宇回应了在场同学关于多媒体教材研发和使用方面的问题。

本次讲座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汉语教学资源专题》的一次公开课,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

梁宇,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职科研人员,编审(正高级),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教材、教法、教师研究。


【供稿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作者:张梅园    摄影:韩琛茜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锦良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