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一体多翼”,打造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13日 08:54 点击次数:

编者按:日前,山东大学开展了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50项优秀教学成果,涵盖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全部经过长期积累、创新性强,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引导广大教职医务员工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推出[教海撷英]系列报道,展示获奖教学成果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持续深化改革,狠抓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体多翼”,打造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相应地,我国法学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此前,法学教育主要是按照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于2011年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行的。在新时代,法学教育正在实现从卓越法律人才向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会带来法学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法学院周长军教授主持的“‘一体多翼’式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教学成果的目的就在于系统归纳和总结卓越法律人才指导思想下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学教育取得的成绩、经验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探索卓越法治人才指导思想下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最终形成一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瞄准时代发展需要,探索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本成果重新定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密切联系,整合法学学科资源与法律实践素材,打破法学院与实务部门的体制壁垒,将法律职业素养和技能融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此,本成果按照统筹规划、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建立高校、政法机关和其他法律机构联合培养法学人才的新机制,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载体和平台。为了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本成果致力于打造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法学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法学实践教学规范体系等。

模式2:国内教学与国外教学相结合。本教学成果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并将国内教学与国外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国内教学与国外教学融贯性机制。课题组推动法学院制定学生国际化政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与海外多所高水平大学签署联合培养或者暑期学习协议,每年派送大量学生赴美国、欧洲、日韩进行交流。建立法学语音教室,直接对接国外名校课程,实现国内教学与国外教学的同步。近年来,已有10余名学生收到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数十名学生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杜伦大学、诺丁汉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埃默里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澳洲的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荷兰的莱顿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高校。

模式3:专业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本教学成果进一步探讨法律+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依托学校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逐步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着力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大力推动法学专业的全英文、双语教学系列化建设,并制定相应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教师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依托英法双学位班和国际班,逐步实现了国际法所有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并试点进行知识体系具有国际统一性的主干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目前,法学院共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15门,校级双语课程12门,教育部双语课程1门,教育部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1门。探讨法律+日语的中日经贸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特色在于学生不但要与法学本科班一样学习英语和中国法,还要学习日语专业大部分的课程以及日本法概况、日本民法、中日比较法等日本法课程。通过这种努力,学生能够精通两门外语,能够熟悉两国法律制度。

聚焦法学教育前沿,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课题组从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出发,对新时代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进行了总结,并认为,新时代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政治关怀、扎实的法律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娴熟的法律技术运用和较高的法律职业道德。因此,课题组对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修订过程中,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创新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法律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及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在培养要求方面,课题组注重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忠于法律的职业道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在奠定学生坚实法律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

在培养标准方面,课题组强调,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是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系统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和其他相关理论知识是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法律实用技能是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核心素质。

在课程体系方面,课题组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设置。在强化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民法案例研习、商法案例研习、经济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行政法案例研习、国际法案例研习、诉讼法案例研习等必修课程;为优化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鼓励教师出版英语专著,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英语教学的比例,推进法学学科双语教学;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进一步加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力度,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时间延长。此外,为强化司法考试培训,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课题组专门开设司法考试辅导课,强化法学教育的职业性导向。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知识运用

课题组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方法方面,课题组提倡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并通过建立“解决问题工作坊”、法律诊所、场景式教学、研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题组通过制度的方式鼓励老师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启发式、模拟法庭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近年来,山东大学法学院学生的理论素养、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山东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数量累积70余人次。山东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数量累积40余个,山东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报告数量累积40余份。


【供稿单位:本科生院 法学院    作者:杨晓玲 郑智航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