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山东大学开展了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50项优秀教学成果,涵盖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全部经过长期积累、创新性强,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引导广大教职医务员工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推出[教海撷英]系列报道,展示获奖教学成果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持续深化改革,狠抓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二三四,蹚出工程训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学科覆盖面不平衡、三热三冷、教学设备先进性不够、示范中心示范性不强……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有这样一个单位,曾经存在诸多问题,但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最终完成自身发展突破,走出了一条有着“山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近来,由朱瑞富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基于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二三四”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成果获山东大学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源于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于2007年获批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建设立项。十余年来,中心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目标,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多措并举、开拓创新,推动中心不断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工程训练中心源自合校以前的山东工业大学机械厂,在此基础上建设“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立项之初,面临着发展的诸多问题。
*学科覆盖面不平衡,非机类学生参与少。工程训练参训学生以工科为主,年参训人数不足5000人次。同时存在“三热三冷”现象:理工热、文医冷,课内热、课外冷,尖子生热、普通生冷。
*创新训练受益面小,参与比例亟待扩大。作为当时全校最重要的创新教育平台,年创新参训人数仅有500人次左右,且存在“以赛代训”现象。
*训练项目机强电弱,综合训练项目偏少。工程训练项目以机类为主,适应各个学科的综合类项目较少,并存在“机强电弱,冷热失衡”现象。
此外,中心还存在教学设备先进性不够,示范中心示范性不强,师资教书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
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经过调查研究,课题组明确了自身系统性的发展思路以及多元化的功能定位,创建了“确立一个目标,构建二个体系,加强三个建设,发挥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整体设计,综合施策
“一个目标”即创建理念先进、队伍优化、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一流工程训练中心。

2012年12月,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理念先进、改革思路清晰、规划科学、定位准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形成了自身特色,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实现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预期目标。由此,中心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正式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个体系”即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和绩效化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心建成了由4个训练平台、17个训练模块、59个项目群、190个训练项目、60门训练课程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开展工程训练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广覆盖、普受益”奠定了基础。


“三个建设”即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2009年9月,新中心大楼投入使用,使教学用房面积由原来的8200平米增加到22600平米。中心新建了一大批学科覆盖面广、先进性强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块,建设了以“一馆一堂、一场一廊、系列工坊”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比如综合性“工程文化体验馆”、多功能“稷下创新讲堂”、孵化型“创客工场”、开放式“创客路演长廊”和多样性“系列工坊”。现已建成“实践实训+创新创业”相互融合的层次化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师资队伍方面,中心致力于建设一支以博士、硕士、学士“三士”为骨干,以教师、工程师、实验师、技师“四师”为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教书育人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获批或获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指委委员等,获得各种荣誉称号50多人次。如孙康宁教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当选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朱瑞富教授获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当选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理事长等。

2009年,以新大楼的建成启用为契机,中心制定了《工程训练中心环境建设方案》,全面建设了周边环境、内部环境、人文环境、信息环境和安全环境,建成了“景观环境优美,学术环境浓厚,学习环境民主,人文环境和谐”的人性化育人环境。
“四个功能”即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教研科研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交流合作功能。中心开设了适合不同学科学生的《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系列课程,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十多年间,工程训练受益学生80660人次,创新创业教育受益学生51359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853项,获奖数量和档次进入全国高校前列。在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山东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7位、综合类本科院校第3位,中心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设立研究基金、组建研发团队、联合申请课题、解决企业难题等系列措施,中心鼓励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先后获批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各级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奖等。其中,由国内40余所高校参加完成的《推进基础课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致力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成果于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山大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心还开展了安全技术、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工训师资四种培训和教学、科研、企业、社会四种服务,共计受益37000多人次,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承办创新竞赛、参加学术交流、联合开展共建、推广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十多年耕耘,丰硕成果下的突破
成立至今,中心获批或参获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级教学基地近30个。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各级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一流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得到了有效推广应用,并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教研论文。

2009年,教育部门户网站以“山东大学有效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为题对中心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在中国水中机器人大赛暨首届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中,山大代表队以3:1击败美国西点军校代表队,央视新闻予以报道。中心取得的成绩频频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而中心也在慢慢探索中成就了自身发展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