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一门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12日 08:17 点击次数:

编者按: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育人水平,关键看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日前,山东大学召开了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题会议,明确了部署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的要求。现选取刊发部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工作经验做法,期望广大教师从中获得启发借鉴,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育人实效。

打造育人理念,夯实理论深度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首批中宣部、教育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行列,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门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要面向高校文、理、工、医等所有专业大学生开设。这也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政必修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意义重大。

课程育人理念领航,课堂教学实践创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要把高校思政课打造为“金课”,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着力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实效性、亲和力。面对上百人的大课,如何上好这门思政课,成为教研室全体教师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经过教研室老师们的共同探索,为了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和期待,使本门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脑、入心、随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高度关注“教”与“学”的科学转换关系,立基于思政课程特点优化POPPPS教学模式,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推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双向联通。程英老师获得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和2019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

课上教学与课下咨询同频,大班授课与专业指导共振。教研室全体教师心中常念“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课程教学中致力于将“思政课程”这一静态名词变成“课程思政”的动态过程,并努力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做到衔接契合,发挥课上教学与课下咨询有机契合的优势,使大班授课与专业指导良好衔接,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本课程教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大班授课中,课程教学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在授课结束后及时对学生予以课下延伸指导。教研室多名教师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球生涯教练、国家法律资格、职业指导师等多项证书,不断提升对学生开展专业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生涯咨询、法律问题咨询等个性化的指导能力。教师们充分利用课间课下时间,对学生们成长成才路上的实际困惑予以解答和指导,使大学生思政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拓展延伸了“思政课程”的教育空间。张妍妍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校教学咨询与教学培训工作,并获山东大学2019年度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基本原理夯实思想深度,时政解读关注政事。课程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授,有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大学生追求和实现人生梦想。因此,及时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知识,提升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至关重要。我们采取理论指导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有效途径给予学生正向激励,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大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综合能力。教研室老师们通过启发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深度思考,引导他们对国家时政和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正确的解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到法治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看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法教人的教学教育效果彰显。徐国亮教授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造诣深厚,将科学研究与思政教学紧密融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思政课中教书育人中的价值,课程讲授深受学生喜爱。

如何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分层次思政教学教育新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学主体打造。课程充分依托山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文化资源,以及山东大学优秀的师生代表和丰富的校友资源,打造教师授课、榜样学生示范、学校领导引航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主体。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观教育深度融合这一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对课程教材的框架逻辑和重点难点、教学课件PPT、教学案例素材、教学参考文献等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丰富更新和科学设计,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升课程齐鲁文化底蕴色彩和山大文化精神气韵。

“三合一”模式的教学内容创新。围绕培育大学生法治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教育的每一个授课单元,按照“法律知识讲授+实际应用解读+价值观引领”进行“三合一”模块优化与创新。在教学模块的整体构成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凝练法治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二十四个教学单元的讲授,将二者打造为环环相扣、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通过影视作品、拓展性阅读材料、案例库、习题库、微信公众平台等内容的匹配,形成与思政专业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传播体系,提升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课堂主阵地”的教学方式改革。课程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的有机促进价值。教师们重点研究了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质与发展需求,采取与核心价值观、法治观教育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PBL)、角色扮演、课堂辩论、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使课堂的课程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课堂学习过程更加活跃思辨。通过增加学生讨论、探究和自主学习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动机,显著提升了思政课程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们思想激荡、观点交锋,实现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同步优化与交互提升。

“立体化”教学成效的评估体系构建。针对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实效,建立立体式、可量化、全方位的评估体系,即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评估体系。在每一子评估体系中,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需求,确立多元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评估指标。如教师评估体系由单元作业打分、单元讨论考量、教学考评等评估指标组成,以此持续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学习内容,争取全面提升该课程的思想引导力与教学影响力,真正实现教研的循环式互促、教学的螺旋式相长。

用真心、信心、爱心去用心上好一门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思政课,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将个人成才梦主动融入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和人民幸福梦这一伟大事业做出已所能及的努力,是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和追求。面对大力推进强院兴校的新时代发展契机,教研室全体教师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系统工程中来,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努力奋斗。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科生院    作者:张妍妍 朱征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