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院新闻

文学院“寻觅老济南”实践团队在济南调研民间艺术资源利用情况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9年08月04日

[本站讯]7月4日至13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寻觅老济南”实践团队就“济南市民间艺术资源的当代利用状况”这一主题展开了为期十天的调研。

济南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本次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等形式,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了济南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利用现状,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7月5日至11日,团队成员奔赴济南各地进行调研走访。在百花洲附近的后宰门街,调研小组参观了许多经营传统手工艺的店铺,并与艺人进行了交流。这些店铺是在历城区政府的支持下开设的,其中有很多济南特有的手工艺品如核雕、发丝绣、兔子王等。调研小组既惊叹于这些手工艺品的精美和艺人的巧思,同时又为鲁绣等艺术因知名度低、难于产业化等原因而陷入发展困局感到深深的遗憾。

济南素有“曲山艺海”的美誉。在明湖居、南丰戏楼等戏曲、曲艺演出场所,调研小组发现,这些著名的曲艺表演场所不仅演出时间有限,而且演出内容大多以山东快书、相声等在山东各地流行的曲艺形式为主,而像济南皮影、长清落子等济南“特产”却不见踪影。在位于千佛山附近的省文化馆,调研小组发现了大型非遗展厅,并了解到这里会定期举办免费的非遗传习班,可惜文化馆位置较为偏僻,影响力有限。通过调查,团队成员还了解到,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的利用状况也存在差异。相对而言,民间手工艺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而各种曲艺的利用状况却较差,有些连传承也成问题。此外,有些艺术(如龙山黑陶、济南兔子王等)通过产业化而在当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能做到这样。

7月12日,调研小组以山大同学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同学们大多对济南民间艺术缺乏了解,即使是济南本地人也是如此。不过,同学们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利用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制作相关的文创产品、加快推进传统艺术市场化,以及传统艺术进课堂等等。

通过十天的调研、寻访,调研小组认为,济南市民间艺术的当代利用尚存在许多值得改进之处。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种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市场环境,破解产业化难题。济南应向天津等城市学习,努力将自己优秀的传统艺术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品牌,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民间艺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们的传承和利用,需要政府、文化界人士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张弛 刘翘楚    摄影:汪一帆         责任编辑:甘传昀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