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在很多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社会实践项目举办得轰轰烈烈之时,似乎实验室里的项目却形单影只地呆在角落里默默进行。其实不然,实验室项目只不过像“地下”运行的地火而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突奔。7月5日上午8:30,化学与化工学院实验室里的同学们精神抖擞,已经开始准备做实验。负责这次开放创新课题的马文元老师是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开放创新实验室主任,她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安全以及仪器设备等。马老师在繁忙中亲切地接待了暑期学校记者。记者对马老师关于开放性课题进行了全面地采访,并在她的带领下参观了实验室。
记者:一般的暑期项目不超过一个月,为什么开放实验课题是从2006年5月10日到2007年4月呢?
老师:事实上,我们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06年5月10日启动项目申报工作,5月25日、26日举行项目申报答辩,5月26日到6月2日上交项目合同书,暑期正式执行开放试验项目以及中期考察时从06年7月3日到07年4月,07年5月最后项目结题。整个过程前期准备工作程序比较复杂,时间比较长。
记者:暑期申报的项目一般都是学校审核之后就可以通过了,为什么这些项目要进行答辩呢?
老师:一个研究项目进行之前,当然首先要掌握实验的背景情况,包括国内、国际背景,比如这个研究项目以前有没有做过,至少要国内空白,还有做到什么程度等等。此外,还要探讨方案的可行性以及计划如何实施,即经过哪些步骤等等。同时,这些答辩级别较高,为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的自由发挥也为以后在校里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评比答辩中积累经验。这次答辩由于项目比较多、学生们又热情满怀还准备了Powerpoint,答辩持续了整整两个下午,一直到晚上7点钟。总共35个组经过答辩筛选,批准了20个组。
记者:可是相比其他项目,这次开放实验项目执行期还是很长,在此期间一直开放吗?
老师:注明的时间是暑假到五一,在此期间主要就是这次申报成功的20个研究项目组开放实验。其实我们的实验室开放除了晚上比较不方便以外,其他时间一般是没有限制的,就算同学们上课期间,每逢节假休息日也都开放,学生们可以自己过来。
记者:这次开放创新实验室是只针对化学院的学生,还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
老师:来这里的几乎都是化学院04级的学生,全系200多人,有115人在实验室作课题,参加比例相当大,主要是他们相对于大一学生有实验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比大三学生时间充裕。但总的来说,这个课题仍是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属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条件允许时,也可能向其他高校或高中学生开放。
记者:这些研究项目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老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完全由实验示范中心开放实验室提供条件,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第二种属于开放实验室性质,学生主要在教师实验室进行工作,其工作内容往往是教师科研项目中一个相对独立,有一定创新性,但难度不大的部分。
记者:这次开放课题有哪些呢?
老师:在指导老师科研实验室进行的项目有11个,像实验中心废液处理;三明治型酞菁化合物的分子构型研究;锰、镉离子诱导的囊泡相及其模板效应;带电胶体粒子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和乳液稳定性研究、两亲型四取代二酰亚胺化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等,而在基础课开放实验室的研究项目有9个,像以泡沫模板法合成球星的二氧化钛和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轻烧氧化镁制阻燃用氢氧化镁、从头算分子轨道理论方法的程序化、羧酸眼泪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稀土发光复合功能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等。总共20个小组,每组5到6人,每个实验200学时。
记者:学生们实验前要做什么准备吗?
老师:学生们都是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指导老师,自由选择课题的,因此,在实验之前他们要有充分准备,组员之间分工协作,比如泡图书馆查资料、咨询指导老师、商议实验实施步骤等等。
记者:马老师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指导老师呢?
老师:这些指导老师都是化学院相当出名的老师,有院士钱逸泰教授、院长兼长江学者姜建壮教授、副院长郝京诚教授,博导孙思修教授等等,绝大部分都是教授,最低也是副教授。可以说同学们跟着这些指导老师,一定不止能学到权威的化学知识,对自己的科研水平也大有帮助啊!
记者:您认为学生们对这次开放课题研究的反响如何,对他们以后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从项目前期准备就可以看出同学们积极性相当高,申报项目的学生非常多,在经历了找题、答辩、申报、方案设计操作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科研实验让他们收获良多,甚至比以前书上学的所有理论都有用。开放型实验真正让他们提高了科研实验能力,在学会严谨的科研作风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动手操作,这对他们以后的科学研究无疑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经过这次采访,相信开放创新课题研究越来越走近学生,成为学生们熟悉的视点,也预祝暑期开放创新课题项目能够将热情进行到底。]
【供稿单位:暑期学校记者团 作者:张班 责任编辑: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