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山东大学2006年暑期学校的工作是以教务处为主体,全校各有关学院、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的。今年暑期学校全面开学以来,在校内,教务处和各学院、部门之间默契协调;在校外,山东大学与社会上各有关单位、组织都保持着紧密合作。
一、校内各部门强强联手,共谋发展
今年5月,国际交流处给远在海外的原山大的同学们发出了关于山大暑期学校的邮件,使有回国学习兴趣和意向的同学得到了圆梦的机会。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学生专程回山大参加暑期学校的学习;工程训练中心育人网络技能学习班是由学工部、工程训练中心联合举办的,并且得到了各个学院的支持。该项目由学工部出资,主要是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则负责调用老师和教师,免收培训费。参加培训的同学来自全校控制、机械、能动、口腔、信息、数学、法学、历史文化、齐鲁软件等17个学院,来源庞大广泛;7月8日,机械学院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孙主任和栾老师工程给测绘及三维造型教学项目录制了长达15分钟的专题片,积极配合了暑期学校的宣传工作;机械学院的技能培训项目中有为完善即将参加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作品而专门设立的课程,既配合了院里的竞赛培训工作,又能促进学校的参赛成绩再创新高;7月4日,材料学院05级二班的同学们走进陶瓷实验室,亲身接触了实验室仪器,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务处、暑期学校教学督导组和记者团认真负责,确保教学高质量
教务处不断地对各教学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有力地确保了教学的高质量。
7月7日上午,教务处暑期学校检查组对暑期学校数学院的“数学建模与数学试验”、生命科学学院的“功能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及“地理信息系统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工程训练中心的“陶艺制作”等项目进行了检查。在与同学们的亲切交谈中,检查组成员了解到同学们对于暑期学校的想法,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并对同学们的满意度做了调查,对这段时间暑期学校的工作作了阶段性的总结,为暑期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切实依据。
7月20日下午,教务处检查组对暑期学校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对东校区暑期学校教学项目进行抽检,检查项目为经济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金融学专业双学位》,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力资源管理双学位》、《工商管理专业双学位》等双学位的课堂授课情况,重点检查了教师到课情况、上课人数、教室及设备情况等方面,并作出检查评价,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其检查结果将作为评选2006年“暑期学校”精品项目的重要依据。
同样是为保证暑校教学质量,“暑期学校教学督导组”的老师们和暑期学校记者团的记者跑在教学第一线,到授课教室、实验室、各种活动举办地点去听课、报道。督导组对各单位的暑期教学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是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各位督导员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效推动了暑期学校的顺利进行。暑期学校记者团则本着“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暑期学校有关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督导员和记者团的听课记录以及反馈信息也将作为评选2006年“暑期学校”精品项目的重要依据。
三、校外教育机构及名企通力合作,打造“双赢”智慧
机械学院与济南考格尔基金德语培训中心合作,在山东大学建立考格尔基金德语培训班,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学习德语的机会,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前途;社会实践模块鼓励学生到知名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和参观学习,同学们既体会了创业的艰辛,接受了创业教育的洗礼,又得以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了校企合作,密切了校企双方的联系,例如材料学院04级基地班到青岛市的实际活动,队员们对中国海洋大学等驻青高校进行了访问,并到海尔集团和海青机械厂进行了参观实习。
四、社会媒体密切配合,暑期学校显魅力
7月5日,齐鲁晚报以《“暑期学校”攻读双学位》为题,报道了有驻济6所高校的900名本科大学生来到山东大学的“暑期学校”攻读双学位;7月7日,山东卫视对暑期学校各大校区的亮点项目进行专访,负责采访的工作人员对暑期学校给予很高评价;同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校园交响》栏目主持人樊瑞杰第一次以“山东大学暑期学校”为话题做了一期节目;7月16日中国新闻网以《山大暑期学校让国外学生感受中国文化》为题,专门报道山东大学国际暑期学校;7月9日,山东卫视为山东大学暑期学校作了题为“多彩暑期,山东大学创新教学实践”的视频报道。
校园内外通力合作,使山东大学2006年暑期学校包罗万象,不仅提升了山东大学的知名度,更是山东大学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培养全国最优秀本科生的目标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