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才年本科教学10项重点工作全面展开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14日 08:12 点击次数:


[本站讯]2008年是山东大学确定的“人才年”,学校制定了人才年实施方案。“人才年”的主旨是“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即“人才年”不是针对少数人的,而是为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和学校领导的指示,教务处、人事处、国际处、设备处、国内合作办、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共同商定了“人才年”本科教学十项重点工作。目前,大多数工作都已经顺利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
1.启动“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首批派出35名青年教学骨干到海外名校进修一个学期。
遴选青年教师赴海外参加教学培训,是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长期规划,是2008年“人才年”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学校做好本科教学“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篇文章”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学校双语教学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青年教师英语教学技能,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做好本科教学的关键是教师,青年教师出国培训不仅是要掌握一门语言,更要掌握一门课程,掌握一门课程的授课方法,由点及面,全面推动教师所在专业、学科的建设,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学校计划在近5年内,稳步地推动这项工作,届时学校拥有海外教学培训经历的教师将达到150人以上。
今年4月,经学院推荐、学校组织专家测试等程序,全校首次选拔出了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和三年以上教学经历,近三年主讲过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写作、口语及听力能力的青年教师参加此次英语教学海外培训。教务处、人事处、国际处于5月7日举行了“首届青年教师英语教学海外培训班开班仪式“,校长展涛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对入选的教师提出了要求。7月起,将由外籍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口语强化培训。培训结束后,选拔其中30位青年教师将赴海外进行为期18个周的海外学习。
2.启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进修计划”,计划派出30名新建专业教学骨干到国内名校进修一个学期,正在落实中;继续支持大学英语教学骨干海外短期培训和聘请外籍专家来校授课项目,该项目将在今年暑期进行,以上项目将逐渐形成制度。
3.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技能培训。为新聘青年教师和师资博士后配备“教学导师”;为青年教师开设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能培训课程;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工作“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这些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展开。
4.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由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教学质量在教师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一票否决”制度。评估办目前正在组织专家调研论证,制定评价标准和体系,下学期在部分学院试点。
二、专业建设与评估
1. 建立 “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根据“优秀专业标准”,对6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基地”进行“优秀评估”;根据“合格专业标准”,选择10个新建专业开展“合格评估”;选择部分工科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专业认证”自评。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由校外专家组主持。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年1月,学校公布了《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该“标准”内容分为本科专业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专业建设与评估的结论与说明以及专业建设与评估评分表等四部分。《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对专业建设的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对2006年下发的《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评估方案(修订)》再次进行修订的结果。“标准”中增加了“质量二期工程”系列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部分专业评估标准的相应内容;并结合山大近年来逐渐形成的有关人才培养举措和特色,在“三种经历”、“暑期学校”、“教育拓展”等方面对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同时,依据山大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标准”在专业建设一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文、理、医、工科类专业的具体情况对部分指标提出不同要求。
5月23日,第三届山东大学高教论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场报告会在南校区主楼报告厅举行。报告会以研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问题为主题,通过学习教育部工程教育类专业认证标准,学习先进经验,从而提高目前正在开展的校内工程教育专业自评自建工作的效率。5月27日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巴德年院士就有关医学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做了专场报告。
2.把专业评估与重点建设相结合。根据专业评估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在今年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中,已经对前期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的专业加大了投入。
3.以专业建设为平台集成培育“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研项目、教学成果”等精品项目。
2008年,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平台,集成培育“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研项目、教学成果”等精品项目,全面贯彻实施“质量工程”,一大批建设项目凭借自身实力被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参加国家级评选。
(1)3月份,教育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评审结果,我校的生物科学和化学两个专业新增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至此,我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理科学院都有了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总数增至6个。7月5日-7日,我校首次承办了国家基金委和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骨干青年教师研修班。
(2)经过建设和甄选,我校的英语、工商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被推荐到教育部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评选。
(3)5月22日,山东省教育厅公示了第四届山东省教学名师的评审结果,山东大学推荐上报的文学院黄万华、医学院孔北华、数学院秦静等3位教授全部入选省级教学名师。另外,去年被评为第三届省级教学名师的医学院于修平教授被推荐参加2008年度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评选。
(4)截止目前,我校于良春教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刘桂真教授的《运筹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徐向艺教授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团队等3个教学团队已入选本年度省级教学团队。其中,于良春、刘桂真团队与2007年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的高英茂教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一起被推荐参加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评选。
(5)经过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通信原理》等13门课程被评定为2008年度省级精品课程。至此,我校共有62门课程入选山东省精品课程。此外,傅有德教授主持的《犹太教导论》和姜作利教授主持的《国际商法》已被推荐参加2008年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评选。
(6)有一大批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并已出版的教材项目被各大出版社推荐到教育部参加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的评选。
(7)经过学院申报和学校遴选,“软件人才2+X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金融—数学跨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微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3个项目被推荐参加教育部2008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评审。
(8)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沿着“以立项促教改,以教改促成果”的建设思路,学校在4月下旬,对2005年获准立项的24个省级和2个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和成果鉴定,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28位专家教授对立项项目进行了认真评议。为2008—2009年校、省、国家三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实践平台建设
1.重点建设医学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搭建和培育更多的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规划建设好南新区工科公共实验教学平台。
7月初,我校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优异成绩获评2008年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推荐参加2008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
2.做好新建专业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建设,下半年全面启动该项工作。
3.建立一批学生社会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工作的规范管理。
5月12日,山东大学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山东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签字暨山东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在省疾控中心举行。下半年将召开基地建设方面的小型会议,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四、推进本科生“三种经历”
1.“第二校园经历”学生达到700人,占年招生量的10%。
“第二校园经历”是山东大学首倡并予以成功实施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创新举措。自2002年提出、2003年实施以来,随着合作高校数量的逐渐增加,交流形式与内容逐渐的多样化,山东大学的“第二校园经历”工作得到了稳定、有序、扎实发展。
2月,教务处、国内合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先后到政管学院、法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进行调研,并与相关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辅导员、教务员进行深入交流,从而了解访学学生的有关情况,交流开展校际合作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听取学院的意见与建议,以推动“第二校园经历”工作的顺利开展。
5月23日,山东大学组织召开“第二校园经历”工作研讨会,对“第二校园经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以进一步推动“第二校园经历”。来自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17所合作院校的代表,山东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展涛校长提出的“111”目标,即有百分之十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百分之十的学生具有第二校园学习经历、百分之百的学生具有社会实践经历;会议加深了对第二校园经历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任务与职责,建立了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推动本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学校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第二校园经历”以创新的姿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推进工作,交流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互换学生培养的国内高校由原来的17所增至19所。截至7月,山东大学已向国内19所高校派出访学学生563名,比2007年派出人数翻一番。派出访学学生涉及25个学院,由原来的只有部分学院派出访学学生,到现在的全校80%学院派出学生访学;涉及72个专业,此次学生选派涉及学院面更广,专业面更阔,呈现飞跃发展的势头。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哈工大、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都按计划派满。
2.“海外学习经历”学生(包括一个学期以上的长期海外学习经历和暑期学校等短期海外学习经历)达到700人,占年招生量的10%。
“海外学习经历”是山东大学正在大力推行的学生“三种经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外经历”项目旨在通过海外学习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优秀人才。学校自2002年开始提出并大力推动“学生海外经历”项目以来,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参加人数持续增长。截至到2007年,山东大学已累计派出1558名学生前往海外高校交流学习;2008年上半年已派出230人,其中包括95名执行国家高水平大学博士生培养计划的博士研究生。今年夏秋时节,来自全校30个学院的375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又将分别被派往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友好学校,进行为期10天到1年不等的海外学习,学习形式有以修读专业课程为主的校际交换生,有以学习外语课程为主的整班派出学习,还有以提高外语水平和开拓国际视野为重点的短期语言文化体验课程等。学校为此专门组织了海外访学启动仪式,展涛校长、樊丽明副校长亲临会议。
3.设立“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大力推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习;实现100%学生具有社会实践经历。
五、双学位、主辅修和暑期学校
1.大力推进双学位和主辅修专业,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已有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等双学位班的基础上,增加工科+管理、信息+X、语言+X、管理+X、环境+X、法学+X等双学位或主辅修班,使双学位项目达到30个左右,20%左右的学生参加双学位或辅修专业。
为做好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学校继续举办了预备暑期学校加强班(Preparatory Summer School,简称PRESS),使提前招生录取的小语种专业学生有机会提前半年入学修读经济或法学、政治、英语等专业的学分,为入校后双学位和第二专业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2.做好暑期学校。除双学位和主辅修项目之外,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和计算机、英语等专项技能培训项目,聘请海内外高水平学者开设学术前沿讲座,筛选若干个海外名校暑期访学项目,继续开展面向省属院校的第二学士学位项目,使参与暑期学校学生达到一万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暑期学校将充分发挥综合性的学科优势,紧扣时代脉搏,展现时代气息。今年的暑期学校项目更加丰富,在数量上较去年有了显著的提高。暑期学校包含各类教学项目461项。其中学术讲座49项、技能培训82项、开放实验125项、国内外交流9项、双学位班/辅修班87项,社会实践109项,均比去年有所增加。7月7日,2008年暑期学校正式开办,近万名同学将参加丰富多样暑期项目。
六、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
1.做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全国或国际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设计大赛、艺术作品大赛等各项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支持学院组织各类创新竞赛,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活动,使在校内外参与各种创新和创业竞赛的学生人数达到一万人。
5月23日,山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在工程训练中心举行,大赛共评出一等奖21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2项。本次大赛要求参赛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选择相应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编程,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论文或研究报告。制作过程要充分体现出团队分工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大赛报名团队209个,经过筛选有117个团队、453名学生参加了最终答辩。
6月21日,由山东大学承办的第六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审会在东校区新校邵逸夫科技馆召开。本次参赛的作品涵盖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材料,化工技术、环境科学,机械能源,电子信息硬件,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其它等9个专业领域。7月7日,山东大学第三届机械设计竞赛结束,有6个学院的300多名同学参加了竞赛。
6月底,山东大学2008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工作结束。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扩展项目,全校共确定239个校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金额28.06万元,涉及文、理、工、医各学科,包括科学研究、发明制作、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
在总结以往大学生创新基金经验的基础上,山东大学2008年度的立项工作重点资助科学研究及各种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的课题,以充分发挥综合性、多学科的优势,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为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搭建平台。
2.开设创业教育通选课程和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加强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知识的培训;设立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七、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创新
1.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案例课程教学、双语课程教学、公开课、精彩一课等课程教学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讨论、交流,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2.推进考试方式改革,推广包含作业、报告、论文、随堂测试等多项内容的综合考试形式,规范日常成绩的管理。
八、兼职教师队伍与案例课程
1.继续实施“流动岗位教师”计划,邀请100名海外优秀学者为本科生讲授100门课程。设立国内流动岗位计划,聘请30名国内名师讲授30门精品课程。
2.在应用学科专业开设15门“案例课程”。邀请企业和政府机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应用学科专业开设“案例课程”并形成制度。
3.推动实施由研究生承担的“助教”制度。在去年已经实行的实验室管理助教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帮困助教、公共课助教等形式。
九、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1.建立学生成绩“警示制度”,对学习成绩不合格学生及时给予警示。
为深化教学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2007年底,山大颁布了新的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新版学籍管理规定,体现了山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强调过程管理和精细管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新的《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突出了成绩警示制度、选课鼓励与限制制度、研究生帮困制度等,对于学生按时完成学业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规范学分标准,推进课程改革,学分标准由每学分18学时减少为16学时;完善成绩警示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成绩警告由原来的每学年警告改为每学期警告,警告标准为每学期所修平均学分少于15学分;严格选课管理,对重修、任选课程的选课做出明确规定,在控制选课总学分的基础上,重修、任选课每学期不得超过3门;严格成绩管理,强调成绩管理的写实性,重修课程均标注“重修”字样;提高退学执行标准,严格退学管理,受过一次及以上警告且在校年平均学分低于25学分者即给予退学处理。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2008年的一次毕业审核通过率比2007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约有50%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绩明显提高。
2.设立由优秀研究生承担的“帮扶导师”岗位,帮助学习有困难的本科生完成学业。今年聘任了30名研究生对70多名受到学习警告的同学进行帮困。
十、学风与学术规范教育
1.加强学术规范教育。积极探索本科生学术规范教育,制定本科生学术规范和学术违纪处理细则,开设学术规范系列讲座,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术规范,敬畏学术尊严。
2.重点做好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方面重点抓选题、实验和设计、写作等环节,严肃处理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纪事件。
3.严肃考试纪律,维护良好学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考试纪律,从新生开始做好考试纪律的宣讲和告知工作,对出现的考试违纪事件决不姑息迁就,严肃处理。]

【供稿单位:教务处    作者:教闻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白杨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