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20日,在全校师生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全体教师,在学院会议室集会,热议“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路遥、胡卫清、刘平、董宝训、徐畅等老中青教师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承继传统,开拓重新,服务社会”既是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途径,也是实现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学科乃至整个山东大学学术振兴的关键所在。有的老师就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大的科学”,具体到山东大学的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将其与落实《山东大学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做好“985”三期工程的发展规划工作相结合。有的老师就如何科学地进行学科发展规划发表意见,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来说其中的“义和团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只有继承并发展这个品牌,才能在学术界保有话语权,才是符合山大特色的科学的发展。有的学者就拓展学术视野与提升学术竞争力谈了自己的体会,指出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其根本之策,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极富创意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有的学者就如何以“985”三期建设为契机,整合院内、校内资源,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论证。有的学者就如何发扬山大优良学风、确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开展社会服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座谈会也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关注。院长王育济教授在认真听取老师们的讨论后谈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术振兴计划不是空话,要从一个个小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做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有着真正具有“山大特色、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品牌研究方向和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以田野调查为核心的先进学术理念,近年来综合实力又有显著发展,在承担重大项目、服务国家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方面贡献突出,已经具备了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条件。下一步,要以此为基础,以“985”三期的启动为契机,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力争在3至5年内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发展目标,进而促成学院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副院长赵兴胜教授参加座谈会。
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其中尤以“义和团与近代中国”的研究而享誉海内外学术界。《求是》杂志曾在1991年第8期发表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的访谈文章,明确把“山东大学的义和团研究”列为全国十余个优势学科之一。]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赵兴胜 责任编辑: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