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术研究部:全面推进学术研究工作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06日 10:51 点击次数:


[本站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针对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2008年3月,国务院第六次机构改革的推进标志着大部制改革在我国正式拉开序幕。探索如何运用“大部制”改革的相关理念和方法,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山东大学在这方面做出积极尝试。
一、学术研究部的成立标志着大部制改革进入快车道
2009年,山大就大部制改革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探讨管理部门和院所大部制改革的可行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山东大学在校部机关开始实行大部制改革试点,本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原则,完善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的管理模式,在原科技处、社科处、学科办、“985”和“211”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山东大学学术研究部。目前学术研究部设立综合办公室、社会科学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国防科技办公室、成果办公室、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六部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再造工作流程,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无缝隙服务,1+1>2效应初步显现。
二、学术研究部的成立对提升学术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扁平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组织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学校的发展必须建立灵活、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实施管理机构扁平化改革是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之一。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形式称为扁平化结构。随着科技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化、虚拟化、扁平化将成为现代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扁平化使管理组织形式不再以纵向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形成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是通过建立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横向工作团队,把传统管理的纵向关系变成纵横交错的平行关系,从而消除了纵向部门间的障碍和壁垒。扁平化管理组织有利于加强横向协调和信息共享,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和全面调动学术资源,有利于提升对外服务的有效性和综合性,提高管理效益和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实施扁平化管理,能够进一步突出服务保障功能,逐步淡化行政管理色彩。
(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学校在发展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多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攻关和承接社会委托技术攻关,这些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集团作战。学术研究部的成立,解决了机构设置层次过多,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内耗严重的弊端,有利于组织和协调相关人员联合攻关,实现了点面结合,协同联动,管研结合的管理目标。
(三)实现了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学术研究部的成立改变了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为纯粹服务部门的现状。目前,学术研究部掌握“985”、“211”、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相关学术资源,拥有了有效的调控手段,对规划的落实,计划的执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等培育过程中实现了从规划到投入的一体化,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能力。体现了责权统一,奖罚明晰的学术管理模式。
(四)多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显现
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时代”已成为世界科技界的共识,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走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并以融合交叉为主导。学术研究部的成立,有利于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实现文理通管,文科的思想为理科所分享,理科的方法为文科所借鉴,对承担综合类的攻关任务,拓宽专业人员研究领域,对实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促进学术新兴增长点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创新性需要为导向关注七大问题
学术研究部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国内外科技和学术发展前沿,结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学校科技与学术发展计划;以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创新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以国家目标和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为牵引,坚持平台、人才、项目、机制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开展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产业化和资政服务,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水平和档次,推动学校学术的跨跃式发展,向“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目标迈进。
(一)建立“平台、人才、项目、机制”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
学术研究部将紧紧把握住“平台、人才、项目、机制四位一体”的原则,搭建高层次科技和人文社科平台,突出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的中心地位,明确承担重大而又有显示度项目的目标,提供机制创新的保障,积极构建具有山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平台建设中,构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种体系,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前提下搭建国家或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与企业或主管部门共建的产学研平台及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加强杰出人才引进和培养,突出团队建设和年轻后备人才的培养;结合学校优势,立足学术研究的国际前沿,面向国防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组织和培育大项目;积极实施机制创新,重点营造以学术为导向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规划、投入、建设有机结合,平台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结合“985”和“211”建设,集成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规划学校平台建设目标与任务。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强化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将“985”和“211”建设与平台建设相结合,加大对规划平台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实现规划、投入、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团队和后备人才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突出创新团队建设,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为其配备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有利于研究团队发展的投入机制和学术评价机制。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结合平台建设,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对学校现有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育与造就应当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作为杰出人才的储备,加强对青年学者特别是35岁以下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者的培养,引导他们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开展工作,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选题,对他们的评估周期适当延长,宽容失败,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安居乐业的宽松和谐氛围,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和主观性。
(四)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考核机制
学术评价具有的重要学术导向作用,也是学校学术发展思路的重要体现。依据学校总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有利于目标实现和规划执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学术评价体系要体现平台、项目、人才协调发展的思路,突出阶段性发展重点,纵向横向兼顾,项目成果兼顾,团队个人兼顾,长期短期兼顾。进一步完善各类岗位职责,实行岗位动态管理,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完善对人员进行考核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科技评价体系范围,加强对学术方向、科技成果、拟培育的重大项目、规划的科技平台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分配科技资源。积极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发展的评价体系。
(五)加快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步伐,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
研究院建设是学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院要加强与学校有关资源的整合与协作,打造工程技术项目组织、研究、开发与服务社会的公共性服务平台。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开发环境。引入经营科技的理念,树立科技成果的商品意识。进一步强化学校科技开发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完善相关服务手段,提供相关服务条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六)优化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以建立学习型管理团队为目标,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研究院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实施大学科管理,优化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培养管理人员爱岗敬业、一专多能、团结协作、秉公办事、服从大局的素质,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七)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部要紧紧围绕“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这一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对相关组织理论的研究。主动适应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管理改革与治理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理论创新促进学术研究部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实现“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办学目标做出积极努力。]

【供稿单位:学术研究部    作者:学研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志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