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综合新闻

整合资源丰富渠道市场拓展体系见成效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1年06月29日


[本站讯]2011年,山东大学本着“纵向巩固,横向拓展”的原则,对内强化服务、对外主动出击,积极培育校院两级学生就业市场,同时拓展网络途径,抢占信息资源,网上网下、有形无形就业市场互动互补的运行模式不断发展成熟,硕果累累。针对2011届毕业生,从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学校共安排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802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1307个;在2010年12月举办的山东大学2011届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和2011年4月承办的山东省2011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文理工医药类)上,共有957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25000余个。有力的市场拓展体系保证了学校学生的就业,2011届毕业生总人数与就业岗位数的供需比大约为1:7。
一、对外主动出击,积极拓展区域和行业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繁荣源自市场的开拓培育和巩固。2011年,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制定《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市场开拓培育方案》,按照紧紧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坚持与学校品牌地位和学科专业优势相一致、与毕业生需求和素质相一致、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变化趋势相一致的“一围绕三一致”原则进行市场开发和维护。组织多条线路、分行业进行集中市场拓展,积极与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知名重点企业洽谈交流,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收到良好效果,拓展巩固了学校在重点区域的就业市场。期间,利用各种机会的小型走访、合作走访、友情走访等更是从不间断。2011年,学校在总结原有文、理、工、医分组开发市场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院专业和科研优势,调动学院市场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学部建立了学校二级市场开发小组,赴对口行业深入开展实效性高、针对性强的市场拓展工作。
二、对内精心组织,周密筹划,强化服务,活跃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
学校注重整合资源,探索规律,强化过程服务,积极发挥校园专场招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优化培育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奉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学校积极“请进来”,为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确保通过校园招聘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把校园招聘工作作为学校巩固和开拓学生就业市场的重点。针对校园招聘活动的特点,注重加强重点用人单位尤其是老关系单位的合作,对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服务、重点安排,巩固了校企就业方面的合作,提高了学校毕业生在上述单位的就业份额。此外,学校还及时对来校、来院招聘的用人单位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变化情况并收集其对学校人才培养、毕业生素质等方面的反馈。
三、建立校级就业实践基地,巩固和拓展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山东大学还注重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大力加强学校与重点用人单位的联系。就业中心制定了《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建立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稳定学校在特定领域、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的就业市场份额。学校利用走访、用人单位进校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时机,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洽谈,签订“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学校特别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建立就业实践基地的重点,同时加强对已建就业实践基地的巩固和维护,丰富就业基地的功能。目前,已建校级就业实践基地80个,分布在14个省和直辖市,院建就业实践基地近300个,分布在山东各地和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四、适应形势,拓宽思路,不断探讨新的市场开发培育模式
在对传统的就业市场开发主渠道进行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山东大学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市场开发培育模式。一是建立和加入了“山东211高校就业联盟”、“综合类高校年会”等,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发挥集合效应,拓展合作空间,并多次举办以“沟通、协作、发展、双赢”为主题的校企论坛和学校用人单位联谊会,以沟通信息、联络感情,进一步稳固市场。二是遵循小型化、专业化、区域化原则,建设和定期举办校内“地区打包型”、“行业打包型”就业市场,增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如中广核、潍柴动力等),建立起在学术资源、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校企人才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供需针对性。四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交流合作,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中国重汽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实现校企共赢互利。五是结合专业实习和岗位体验,树立超前意识,抢抓先机,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实习招聘市场。六是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平台,不断巩固和拓展就业市场。
据调查,近几年来近80%的毕业生和9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近年的毕业生中有80%以上的同学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获取就业信息,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有70%以上是学校就业信息平台提供的,已落实就业的毕业生中有80%认为工作单位与所学专业相匹配。 | |
]

【供稿单位:就业中心     作者:翁祥栋    责任编辑:红岩 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