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14日至16日,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泉心泉翼 古韵传芳”实践团,携手省级非遗传承人周秉生,为百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建立精准数字档案,探索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从黄河滩的胶泥本色到数字模型的精准呈现,从工作室的技艺传承到社区课堂的文化播种,团队通过匠人寻访、社区传习、数字建模三向发力,以“泉心”护非遗,让“兔子王”这一泉城符号在青春践行中焕发新生。
寻根:百年技艺薪火相传

实践首日,实践团成员走进周秉生家中。空气中浸润着黄河细胶泥特有的温润气息。案台上,源自黄河滩的细胶泥,历经“晒、捣、筛、和、醒”等16道繁复工序,在周先生手中蜕变为栩栩如生的兔子王。作为济南周氏兔子王第四代传承人,周秉生向学子们详细讲述了这门家族技艺的百年历程。“兔子王”自晚清其曾祖父初创,经其父周景福创新性地引入弹簧传动装置,从而成就其标志性的“双耳轻摆、双臂捣药”动态效果。

访谈中,周秉生先生特别阐释了“兔子王”作为济南独特中秋符号的文化内核。它不仅是节日“摆兔王、祭圆月”,祈求“兔王镇宅、泉水安澜”的民俗载体。其融合戏曲脸谱的白面红唇、金盔红袍的造型,更凝聚着深厚的民间审美智慧。周秉生先生强调:“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青年学子利用新技术手段参与记录与传播,对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根脉至关重要。”这份期许,为实践团指明了清晰的努力方向。随后,团队立即启动数字扫描建档工作,对兔子王的轮廓、纹样及动态结构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留存,运用数学建模为非遗技艺打造精准的“数字档案”。
播种:社区课堂点燃童趣


带着传承人的期许,团队将“兔子王”带进甸柳第一社区,举办非遗手工公开课。周秉生老师为社区20余名孩子生动讲述兔子王的由来与特色。从“少年任汉智与玉兔救泉城”的传说,到象征喜庆吉祥的“红、金、绿”三色彩绘传统,再到兔子王脸谱与泉城文化的深刻关联,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周秉生先生拿起一件成品,展示兔子王灵动“捣药”时双耳轻摆、双臂微动的动态效果时,孩子们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欢呼。

在实践队员和周秉生夫妇指导下,孩子们动手为素坯兔子王上色、开脸。一件件充满童真与创新的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稚嫩的笑脸与鲜艳的兔子王共同定格成非遗传承最动人的画面。
焕新:数字建模精准“守艺”

社区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向周秉生展示了初步完成的兔子王数字模型。周老仔细审视图样,对细节处理提出专业指导。团队依据反馈,运用数学建模专长,连夜优化纹理渲染算法、调整光影效果参数,实现模型的迭代升级。
“数字技术不是替代手工,而是用精准记录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实践团负责人左明冉表示,团队计划将优化后的模型纳入非遗数字库,未来将结合AR技术开发互动展示功能,让公众直观了解兔子王的制作工序与动态效果。同时,计划开源模型基础数据,为更多手工艺者提供创新参考。这种“传统工艺+数字技术”的模式,正是山东大学学子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以所长守护遗产的生动实践。
笃行:科技赋能文脉新生

泉心守护,文脉长存。“泉心泉翼·古韵传芳”实践团此行,以匠心寻访传承百年根脉,以真情服务点燃社区星火,以精准建模赋能非遗新生,深刻诠释了山大学子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融合创新的智慧力量和创新实干的青春风采。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数字化保护路径,推动“兔子王”这项独特的泉城记忆在科技赋能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守护中华文化文脉贡献山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