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山大师生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语言画卷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10:27 点击次数:

[本站讯]7月11日至15日,山东大学“潼川新声”推普志愿服务队深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新生镇,以“调研筑基、教学赋能、实践铸魂”为径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用青年智慧架起语言桥梁,让乡音与国韵交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精准调研,把脉推普需求。推普工作的根基,在于摸清“供需脉”。活动前期,志愿队以“全年龄段覆盖、多场景渗透”为原则开展深度调研:进校园与师生围坐畅谈,听课堂内外的语言使用困惑;赴农贸市场与商贩攀谈,记录经商中因方言造成的沟通壁垒;入居民区与务工家庭交流,梳理务工求职、子女教育中的普通话刚需。

从学生“怕说错不敢说”的羞涩,到商贩“想接外地单却卡壳”的无奈,再到家长“辅导作业时方言转普通话的吃力”,调研数据清晰体现当地居民学习热情高涨,但卷舌音、前后鼻音等发音难点成“拦路虎”。这份带着烟火气的调研成果,为后续推普工作精准“画像”,让教学方案更贴乡土实际。

创新教学,筑牢语言根基。基于调研结果,志愿队将“政策引领、历史溯源、趣味互动”三维融合,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推普课堂。

课堂上,志愿者为学生们铺展一幅跨越千年的“共同语演变长卷”。从先秦“雅言”成为诸侯会盟的“外交用语”,到秦汉“通语”支撑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从唐宋“官话”借《唐韵》规范诗律传播,到元明清“北京官话”随政治中心迁移渐成体系,最终定格在1956年国务院确立的普通话“三标准”。历史长河中的语言变迁,让学生们读懂了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深层意义——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认同的纽带。

针对卷舌音、前后鼻音等“川蜀发音难点”,志愿队设计系列趣味实践:“你划我猜”中,“龟裂”“蓦然”等易读错词在比划与纠正中被牢记;绕口令接力赛里,n/l声母的区别在笑声中扎根;“秘密任务传递”活动,则让标准表达的重要性在协作中凸显。同步发放《普通话发音口袋手册》,用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表,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实践赋能,点亮乡村新声。五天的推普活动,在孩子们自信的表达中收获了最生动的答卷。学生们不仅能清晰读出曾混淆的“in”“ing”韵母,更敢于用普通话讲述家乡的故事——从新生镇的集市烟火到川蜀大地的民俗风情,语言的突破让乡村声音有了更广阔的传播舞台。

此次实践,既是山大学子用专业学识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更是“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当乡音与国韵在潼川大地交融,当普通话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的桥梁,“潼川新声”正以语言为笔,为乡村文化振兴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供稿单位:新闻传播学院、校团委    作者:马玉珍    摄影:马玉珍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韩怡雯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