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从深入乡土到扎根乡土:山大学子在乡村振兴中展现青年担当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2日 08:20 点击次数:

[本站讯]七月的菏泽定陶,38℃的高温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山东大学药学院“身入乡土,心系振兴”实践队丈量乡村、贡献智慧的脚步。7月15日至20日,实践队师生深入定陶区半堤镇,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通过深度走访党建阵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村小课堂,以专业视角提炼乡村振兴经验,用药学所长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在躬身实践中淬炼青年担当,为齐鲁大地注入山大力量。

初见: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巧用党建引擎,解锁振兴核心密码。在“红映半堤”党建阵地,实践队系统剖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堤堤帮办”的“一站式”服务让村民办事便捷高效,彰显“党组织解民忧”的温度;“一村一品牌”二维码墙背后,是花园村光伏年增收20万、脱水蔬菜带动4000户的鲜活数据,具象化呈现“党建+”产业的强大生命力;党性教育阵地的定制化活动与新媒体传播,诠释“党建+”模式的创新活力。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党建引领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聚焦产业脉搏,把准发展关键痛点。实践队深入产业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在嘉宏脱水蔬菜公司智能车间,“5G+AI”分选线大幅提升效能,“企业+基地+农户”助农模式亩均增收30%,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大徐村手工作坊里,老人们以一针一线开辟增收新径,填补经济缺口。这些鲜活的场景里,有党建引领的智慧,有市场激活的潜力,更有乡土本身的韧性。

深察:发展路上的现实考题

然而深入大徐村,发展隐忧逐渐显现:青壮年外流导致村小新生仅招录20人,优质师资短缺迫使家庭咬牙送孩子去镇上读书;经济作物种植受政策制约,传统花生辣椒种植收益难以支撑致富愿景;60岁老人每月180元养老金虽保基本,却难抵物价上涨的压力。面对重重困境,队员们与坚守乡土二十载的村支书直面痛点,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寻破局之道。

深思:从“看客”到“参与者”的转身

调研触动心灵,更催生行动。实践队精准锚定服务切入点,迅速实现从“观察者”到“建设者”的转变。在嘉宏脱水蔬菜公司,当发现员工慢性病防治知识匮乏时,实践队当即对接镇卫生院,推动将合理用药科普与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纳入企业常态化服务;针对创业车间技术升级需求,积极对接校友企业资源,筹划定制化技术培训,为乡村产业注入“智力活水”;得知村小儿童“想看看大山外世界”的渴望,团队联动学院筹建“科学启蒙课程”,规划假期开设药物认知实验课,用知识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聚焦留守老人高血压、糖尿病高发问题,整理《乡村慢性病防治手册》,依托“堤堤帮办”平台直抵农户手中,为村民筑起健康屏障。五天的定陶之行,药学院学子以专业为笔书写答卷,赋能健康民生。

扎根践诺,青春绘就振兴图景。离开之际,实践队带走的不仅是详实的调研笔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好,也记下了乡村的难。未来,我们要让‘身入乡土’变成‘扎根乡土’。”实践队队长的话语铿锵有力。

药学院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聚焦基层健康需求与产业发展瓶颈,让药学智慧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用专业所长守护村民健康福祉,为乡村振兴之路铺就更稳根基、注入更多暖意。这场始于“发现问题”、终于“解决问题”的青春奔赴,正是新时代山大青年扎根祖国大地、书写强国担当的青春注脚。


【供稿单位:药学院 校团委    作者:团宣    摄影:团宣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韩怡雯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