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4日上午,离退休党委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召开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离退休党委书记兼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主任吕波、副主任赵平海等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由离休干部、原山东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陈景中主持。中国现代史专家、历史文化学院朱玉湘教授在主题发言中说,抗战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反对侵略战争第一次完全性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他以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卢沟桥出席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活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及国家规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例,说明国家纪念抗战规格之高,以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分析了战争爆发根源,回顾了艰难的抗战历程,肯定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以国民党为中心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各位老同志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原山东大学副校长徐迅发言说,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民族奋发图强。他借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应当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历史文化学院李德征教授认为抗战史研究领域有了新的变化:过去对正面战场很少提及,甚至一笔带过;近年来,史学界对历史资料不断挖掘、完善,尽力把历史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国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臧乐源教授发言时,回顾了藏克家先生1938年战火硝烟中采访、撰写《津浦北线血战记》的经历。外语学院赵洪太教授结合自己幼年的亲身感受,谈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向往延安,把延安看作胜利的曙光,听到延安的消息就欢欣鼓舞,表明共产党在凝聚民心、鼓舞爱国热情、激发民族气节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指出当今教育上存在的偏失,认为政治旗帜不能倒,利己不能成为中心,要提倡为人类服务,要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民族自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俊启教授分析了德国、日本对待战争、对待历史截然不同的态度,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桂英副教授说,人民要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要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要有理想、有志气,要加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法学院董伯先教授则着重介绍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除了广为人知的美国飞虎队,苏联出兵东北,加拿大的白求恩之外,还有牺牲于山东临沂的德国共产党员汉斯·希伯等。
与会者有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原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原威海分校党委书记、原山东大学纪委书记等20多位离退休干部。
最后,陈景中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需要好好总结。同时,全面阐述抗战历史,正确评价国民党的作用,对今后的两党合作、祖国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全面叙述、准确评价抗战历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