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当理工科学子踏上一次充满文化美感的人文之旅,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灵共振?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我们在“山大有约2019·最美的精品人文课”暑期学校项目找到了答案。7月29日,由山东大学本科生院组织实施,面向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学科方向学生开设的第二届“山大有约”暑期学校项目开班。来自上交大致远学院的37名学员将于7月29日至8月7日在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进行人文课程学习和传统文化体验。
根据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要求,两校自去年起相互开设暑期学校。山东大学立足学校人文底蕴深厚的办学优势,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文化资源,依托山东大学通识教育“双璧”——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简称体验基地)和文学生活馆,为上交大学生量身定制了基于体验教学、互动共享的人文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去年的首届暑期学校获得师生一致好评。这次为期十天的课程中,学员将逐一领略诗歌、建筑、音乐、影视、小说、艺术设计之美,亲身体验茶文化、拓片、服饰、音乐、绘画、篆刻、传统装裱、非遗工艺、中式生活等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俗研究、泉水文化体验、汉画像石与佛像艺术、沂蒙红色之旅等为主题感受齐鲁风土人情。



在体验基地的开班仪式上,师生共同向孔子塑像行拜师礼,拉开了此次暑期项目的序幕。第一次课上,彼此还有些腼腆的同学们踊跃体验了编磬和古筝演奏。在下午的茶文化课上,大家三五人一组,围茶席而坐,听着老师的茶文化讲解,按照示范为身边的师友斟泡香茗,交换品尝。同学们在信笺上亲手写下了自己的品茗感受,对给自己泡茶的同学表示了感谢。

“幸得佳茗与品,其绿白黄青红黑,亦苦亦涩,亦清亦甘,滴入口中,只燥热尽化,暑气尽消,清香于口,久久不可散去。”“一盏热茶,两校交融。唯爱正山小种,缕缕幽香。”“今年篋里藏姿色,来年更饮一杯茶。”……在传统文化氛围的浸染下,思维严谨的理工科学子的文艺细胞纷纷激活,七月底的暑热在淡雅的茶香中仿佛消失于无形, 一种和谐与默契正在形成。


在体验基地教学部主任陈鹤龄老师看来,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与大脑共同感受到传统文化氛围,营造共同体验文化的时空。“一节短短的体验课,不可能让同学们成为茶艺师或篆刻高手,但是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门,去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存在方式,体会美好和谐的感受。”
她记得去年暑期学校结束后,上交大的许多同学仍与老师保持联系,以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还在全校答辩中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结合这次暑期学校学员的特点,大到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小到课上学员空间距离、上课视角,老师们都做了精心考虑。


在开课前两天,体验基地特聘专家,中国刻瓷、蛋雕艺术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单孟渤就提前来到教室做上课准备。他将为同学们开设刻瓷体验课,并以“鬼斧神工,雕刻人生”为题作报告。每位学员一个刻瓷工具箱,在桌上一字排开。年逾花甲的单孟渤仔细检查有无遗漏,又拿出了为同学们专门准备的两校校徽、校训、警句等字样。他早早就准备好了这次课程,愿望很简单:希望同学们通过听课和体验,对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产生兴趣。

致远学院2018级学生颜皓根据去年参加“山大有约”暑期学校学长学姐的一致推荐,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暑期学校。这个浙江姑娘的母亲就在当地从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此次文化之旅让她感到亲切又激动,亲身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她津津乐道。同年级的学员程靖普此前也听到了去年参加的学员的推荐。上完诗词和影视课程后,通过对发展历史、经典作品的讲解,他感到自己的了解更系统了。参加亲手操作的文化体验课程后,他更感到传统文化原来和生活离得那么近。
“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副主任马晓乐教授说。

在文学生活馆上第一节精品人文课——《建筑之美》的学员们惊奇地发现,给他们上课的王乃华教授竟是“理工男”,来自山东大学能动学院。相似的理工科背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产生了特别的亲切感。以起火的巴黎圣母院为引子,王乃华教授结合专业知识,生动讲解了巴黎圣母院及其他不同建筑的结构、艺术之美,让同学们感到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曼妙。其实,这次暑期课程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文课程教师不止一位。文学生活馆负责人谢锡文教授告诉我们,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文学生活馆结合对各授课老师特点的充分了解,还邀请了机械工程学院王震亚教授及有电子学本科学习背景的新闻学院倪万教授,分别讲授《设计之美》和《影视之美》。课程设计中不仅包含了之前广受好评的文学院马兵老师的小说课和国际教育学院孙雪霄老师的诗词课,还结合小提琴曲《梁祝》诞生60周年的背景,邀请艺术学院小提琴教师夏春雨结合演奏,讲授《音乐之美》,让同学们系统立体地感受人文之美。


在《诗词之美》课上,任课教师孙雪霄以一幅孔子与老子会面的画作为开头,带同学们沿着历史的河流,在古典诗词中徜徉。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她将一首首诗词信手拈来,或温故知新,或独辟蹊径,带同学们感受其中的情感、意象之美。“希望同学们在上课、做实验之余可以读读诗词,读读文学,感受到将文学融入生活中并不奢侈。”她说。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2018级学生蒋燮阳听完诗词课后专门留下来,和老师就感兴趣的诗词交流许久。他在前一天的篆刻课上用自己的名字刻了印章,非常高兴,又认真聆听了接下来的人文课程。他认为理工科学子同样需要在人文领域有所拓展:“就像上交大的钱学森学长,不仅在专业领域很杰出,在音乐等领域也有很好的素养。此次学习人文课程,让我感受到了身为理工男也能拥有较好人文素养的可能性。”

将体验式的文化场景和嵌入式的文化教学相结合, “山大有约”暑期学校成为创新通识教育理念和实施课堂教学革命的探路者,也搭建了两校交流的桥梁。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本科生林媛媛在这个暑假刚赴上交大致远学院参加了沪上智慧之行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夏令营,听说上交大几位当志愿者的同学要来参加“山大有约”暑期学校,她马上自告奋勇报名当志愿者,要尽“地主之谊”。身为人文学科的学生,她在上交大聆听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课程,感到扩展了视野;在“山大有约”暑期学校当志愿者的过程中,她不仅和几位之前认识的志愿者再次重逢,感叹特殊的缘分,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此次“沂蒙红色之旅”的目的地是临沂沂南县,正好是林媛媛的家乡,她就当仁不让地给上交大的同学们当起了导游,介绍沂蒙风土人情。“原本以为和理工科同学的共同话题不多,其实交流起来,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点。”她笑称。

“上交大的同学们既彬彬有礼,有传统儒生的温文尔雅;又朝气蓬勃,体现了当今年轻人的活力。”这是一位任课教师的评价。十天的文化之旅,珍贵又短暂。这场科学与人文的邂逅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是“以人文情怀启迪和指导一个人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在以后的科研路上不断开拓”;有人说,是“为今后留下一颗文化的种子,让大家思考人文科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有一位老师这样告诉记者:“同学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中华文化了解的深度决定了我们文化的未来走向。希望我们共同寻找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存在的方式,让它的精髓更好地延续下去。”
【供稿单位:宣传部 国际教育学院 作者:谢婷婷 摄影:谢婷婷 马晓乐 秦晓月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