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18年正值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启动实施20周年,也是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20周年纪念年。这一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山大研支团)先后获得“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称号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
6月13日,由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2018年“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举行启动仪式,包括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内的15所高校研支团成为今年“最美支教团”随访对象。启动仪式后,光明日报记者团队奔赴他们所在的服务地进行摄影采访,记录青年志愿者们的支教工作。



“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记录了志愿精神在一代代青年学子之间的传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年志愿者在东部与西部之间传递爱心、以奉献精神连接现实与希望,为偏远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为记录采访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光明日报记者前往了新疆伊犁州的伊宁县,用镜头和对话记录下了研支团每位支教队员的生活状态和感受思考。采访过程中,记者们跟随支教队员感受了一天完整的支教生活,从晨起后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手语操,到丰富又繁重的课堂任务,再到放学后办公室里依旧忙碌进行的作业批改。支教队员们一天的生活格外充实却也十分辛劳。这里的孩子基础比较差,水平参差不齐,队员们常常忙得抽不开身跟家里联系。记者前往的时候,正值孩子们的第一次月考,很多队员表示自己甚至比学生还紧张。记者在报道中专门提到了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20届队员臧琳冬。她前往新疆之后,远在济南的父亲寄去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家书中提到,“家没有什么好想的,还是你知道的样子。新疆有多大,在地图上新疆没有我的手掌大,伊宁有多远,只不过是我桌上的铅笔那么长,因为,我的宝贝姑娘在那里,新疆就在我的脚下。”提到这封书信,臧琳冬总会热泪盈眶。同样被记者们注意到的,还有同在新疆的刘润枫,他非常喜欢《苔》这首诗,他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就像苔花,平凡而微小,但是我们从不看轻自己,万千苔花,自有芳华。”这也正是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年来所践行的理念,如今,志愿者们埋下的苔花种子,已经顽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在“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进入尾声的同时,第33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12月1日,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8年志愿服务交流会在四川拉开帷幕。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代表和学习观摩小组参加了大会。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文化宣传组的评比中,山东大学“乡望·向往”中华少年文化自信助力计划获“银奖”。这是对山大研支团多年来致力于公益项目形式创新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乡望·向往”计划的相关照片也在志愿服务交流展中展出,照片中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风采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1999年。二十年来,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始终秉承“传播山大特色文化,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理念。创新支教团培训管理体系,发展服务地支教项目,成为一支有活力的支教团队。如今,山大研支团已建立起新疆伊宁、山西灵丘、河南确山三个固定服务地,共计八个服务学校,累计272名成员。征途廿载,研支团成员驻于太行深处,行于塞北江南,以“凡我在处,便是山大”的精神,让山大旗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高高飘扬。
相关链接:“2018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侧记
2018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采访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