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12日,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李旻教授应邀到历史文化学院作题为“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的讲座,讲座由方辉教授主持,考古系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龙山时代的政治格局”,讲座指出了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文化的广泛互动、自然环境的剧烈波动和政治环境的激烈动荡。在这一背景下,太行山以西,以陶寺、石峁为代表的“高地龙山社会”崛起;太行山以东,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低地龙山社会”与高地社会交流密切。龙山时代的繁荣地区——晋南盆地,是周人传说叙事的重要场景,公元前三千纪晚期亦是传说时代故事集中发生的时段,这说明周人对龙山时代有着丰富的的记忆。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原中心政治格局的兴衰。二里头时期形成了以嵩山北麓的洛阳盆地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晋南盆地衰落;二里头四期,以下七垣文化为代表的河内势力进入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衰落,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兴起并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殷墟时期,商人重返河内平原,晋南和洛阳盆地衰落。在这一过程中,黄土高原的高地社会始终位于商人的控制范围之外,继承了龙山的传统,他们与殷商王室史官共同成为周人多元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第三部分为“三代历史山川与周王朝的建国蓝图”,通过探究周人营建新天下时使用的历史、地理知识来理解经典传统中三代文明观的形成。周人克商之时,洛阳盆地和晋南盆地业已衰落。周人为巩固统治,以洛阳盆地为天下之中建立雒邑以及在晋南盆地封土建国重建夏墟的做法,表明周人对夏及夏以前历史遗产的珍视。第四部分为“禹迹:想象的文明空间”,讨论了《禹贡》的成书年代。邵望平先生曾指出,《禹贡》对空间和贡物的记载来源于龙山时代,李旻教授同意这一观点并通过分析《禹贡》的文字风格、空间结构和知识前提三方面进一步探究。首先,《禹贡》的文本风格和发展脉络显示禹迹和九州观念在公元前一千纪前半叶已经广为流传。其次,《禹贡》建构的晋南中心格局与大家从考古角度所了解的商周政治空间结构显著不同,应是龙山时代社会记忆的体现。最后,《禹贡》中描述的金属矿藏以岷山为中心,周人对这一地区所知有限,对它的描述应该来自于龙山社会的知识体系。此外,从《禹贡》的成因考察,李旻教授认为公元前三千纪晚期长达数百年的气候异动,为以祭祀山川为核心的宗教网络形成提供条件,大禹治水传说正是这种宗教的产物。综上所述,《禹贡》记载的内容应该可以上溯为龙山时代的社会记忆,龙山时代政治和宗教遗产是三代文明社会记忆与经典发生的重要源泉。
方辉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李旻教授的研究开拓了三代古史研究的新空间。与夏王朝相关的问题向来在西方学术界中得不到承认,李旻教授令人信服的论述,使学者们特别是西方学者开始正视这一问题,使夏王朝相关问题的讨论成为可能。李旻教授取得这一研究成果得益于他开阔的研究视角和宏伟的时空框架。遗憾的是,中国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仍局限于中国境内的考古学文化。因此,同学们在日后学习过程中,应打破行政地域局限,努力拓宽研究视野。
李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密歇根大学考古人类学博士(2008),教授研究生考古学理论、中国新石器与青铜时代聚落考古、早期全球贸易与殖民化等课程,作品《问鼎:早期中国社会记忆与国家形成》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旻教授长期与山东大学合作,现为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引智基地海外学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