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6日,“环境与健康菁英班”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斌研究员和张淑贞研究员来山东大学作学术讲座。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汝涛教授、刘春光副研究员主持讲座。
赵斌研究员以“特定受体介导效应及其健康影响”为题作了讲座。他以“什么是受体”的话题引入了现代毒理学,并把其与经典毒理学相比较进一步阐述了特定受体介导的毒理学效应。随后,他介绍了二噁英类物质的基本特征、理化性质,并以乌克兰总理尤先科急性中毒事件、意大利赛维索化工厂爆炸事件为例讲解了二噁英类物质产生的毒理效应及健康危害。最后,赵斌研究员讲解了二噁英类物质分析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毒理学与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张淑贞研究员作了题为“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健康风险”的报告。她介绍了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物过程,分析了以金属为代表的无机物的界面反应方式及界面行为的动力学过程,阐述了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界面行为机理。随后,他介绍了金属离子的植物吸收方式,并对典型污染土壤与植物中PBDEs转化产物进行了分析。此外,张淑贞研究员还介绍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定义,依次分析了生物有效性的四种评价方法。最后,张淑贞研究员介绍了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动态及趋势。
山东大学第四届“环境与健康”菁英班学生及其他感兴趣的师生参加了讲座。
赵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亚洲地区主编,现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分子环境毒理学课题组负责人。目前课题组已具备基本的细胞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平台,主要开展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研究:研究二恶英类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及毒理效应的分子机理;构建新型、灵敏的高通量生物分析系统用于环境污染物的高效、快速检测;发现环境中新型污染物、探索其分子毒理机制与潜在的健康效应。
张淑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编委。研究领域:环境介质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界面迁移和转化机理;土壤中新型污染物的生物吸收和毒性效应;土壤中污染物质的生物削减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