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文学院举行关于鲍勃·迪伦获诺奖聚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06日 15:05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文学院文艺理论研究所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第四次学术聚谈在中心校区举行。此次聚谈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件为话题,由杨建刚副教授主持,凌晨光教授、胡友峰教授等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参与聚谈。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旁听。
  首先针对鲍勃·迪伦的歌词是否能被看作诗歌这一问题,凌晨光教授认为听众在欣赏过程中更多注意到的是他的歌词,其歌词使得他的音乐近似于一种配乐的宣言。尤战生副教授认为他的某些歌词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诗人北岛发表的带有宣言意味的朦胧诗接近。曹成竹副教授则有不同见解,他认为从台湾新民歌运动和大陆新民谣创作实践来看,不必把鲍勃·迪伦的歌词作为诗歌来解读。
  针对评审委员会将文学奖颁给一位音乐家这一问题,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体现了文学观念和文学边界扩大的趋势。史建国副教授指出,在文学研究中早就有把歌词当作文学文本来研究的先例。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网络文学研究者提出的“超文本”这一角度加以解读。胡友峰教授则从媒介角度加以探讨,认为在电子媒介时代,传统的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文学性将逐渐向包含音乐、图像等形式的泛文学性转变。程鸿彬赞同这种文学跨界的趋势,但同时他指出“跨界”这一表述,本身就说明我们对于文学边界和文学性有一种本体性的预设。
  承接文学观念与文学边界的话题,文学与音乐的关系问题也自然成为讨论的焦点。马兵副教授认为,一般所认为的民谣是一种温和的音乐形式,它能给听众带来抚慰。然而鲍勃·迪伦创作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民谣,或许提示我们应注意到民谣可能具有的尖锐的一面,从而使它能够与具有反叛性的诗化语言相结合。叶杨曦认为,从诗乐结合的角度看,鲍勃·迪伦的歌曲与传统的歌行体诗具有一些共性,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差异。
  本次聚谈还就鲍勃·迪伦获奖的外部原因、音乐创作情况以及他的获奖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聚谈间隙,老师们现场播放了几支鲍勃·迪伦创作或演唱的歌曲。本次聚谈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具体作品的鉴赏交流,吸引了不同领域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讨论,使得这次学术探讨具有了更多的专业视角。
\ \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文/鲜林 图/方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艺霏 王帅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