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月3日晚,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蒋竹山副教授应山东大学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院之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物、医药与商业: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主持,学院副院长杨光副教授,历史专业葛焕礼教授、代国玺副教授、韩朝建老师、马光老师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蒋竹山副教授简述了全球史研究的基本脉络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以康拉德2016年新作《全球史的再思考》为例,提炼出全球史研究的特色:一是将具体的历史议题放到宏大的全球背景中,以不同的空间加以考量;二是重视相关性,主张一个历史性单位与其他单位的互动理解;三是强调“空间转向”,注重历史事件的同步性,反省欧洲中心主义的缺陷。
随后,蒋竹山副教授从“环境与历史”、“帝国”、“物的交流”、“大历史、比较史”四个角度介绍了全球史研究的重要出版物,点明目前研究中的热门选题和创新性思路。他认为,《哥伦布大交换》、《瘟疫与人》、《枪炮、病菌与钢铁》、《1943》等书采用叙事方式讲述历史,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和卜正民《维梅尔的帽子》等书则借文人日记或图像史料展开历史面貌的勾勒,不同的研究视角带给我们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谈到物的历史研究,蒋竹山副教授提出,在全球化视野下以物物联结为切入点,可以挖掘出许多与日常生活、感官、身体等相关的现实问题。
讲座最后,蒋竹山副教授对全球史视野下的医疗史研究进行总结。他谈到,全球视野的医疗史不仅跳脱了原本的民族国家史观,以更宏观的角度探查跨国与跨文化的医疗问题,而且打破了中心与边缘的概念,破除了过去将西方医学传布过程描绘成现代科学传播与吸收过程的迷思。此外他表示,两岸的中国医疗史研究发展至今,已逐渐朝社会文化史方向前进。
在交流互动环节,蒋竹山副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历史记忆研究、文化史研究的相关问题。刘家峰教授在总结点评中谈到,蒋竹山副教授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研究实例带给我们全球史研究思路、研究选题的诸多启发,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广泛阅读,积累史料,多用新视角和新方法去实践新史学。
蒋竹山,台湾清华大学历史博士,现任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会学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医疗文化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新文化史、全球史。主要著作有《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到全球史》、《岛屿浮世绘:日治台湾的大众生活》、《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This Way 看电影:提炼电影里的历史味》等。
